浣熊眼征,常见于颅底骨折,可累及单侧或双侧眶周。除了创伤原因,还可见于转移性神经母细胞瘤、Kaposi肉瘤、多发性骨髓瘤、淀粉样变性。
病例介绍
患者,女,45岁,左眼周围自发性变色1周,并伴有1个月的易疲劳病史;
头颈部区域无任何既往损伤史;
否认任何头痛、呕吐或视觉障碍。
辅助检查
检查显示肝脾肿大和左眼周围瘀斑(浣熊眼征),以及结膜下出血(图1A)。
眼底检查无明显异常。患者血红蛋白为g/L,白细胞计数为51×/L,血小板为19×/L。
图1A患者临床照片显示眶周瘀斑,为典型的浣熊眼及相关的结膜下出血(A);化疗后瘀斑消退(B)。
确诊及治疗
患者外周血涂片显示原始细胞24%,流式细胞仪显示CD34、CD10和CD19阳性,确诊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
由于患者拒绝,无法进行眶周区活检。给予患者化疗和输血支持,治疗后显示患者的眶周瘀斑逐渐改善,并在2周后消退(图1B)。
讨论与思考
眶周瘀斑或浣熊眼征象等常见于外科急诊,是颅底意外损伤的结果。眼周瘀斑是一种重要的临床征象,需要进一步评估其紧迫性,并与颅底骨折的放射学征象密切相关。
然而,轻微损伤诱发的或非意外的或自发性的浣熊眼征象可发生于各种疾病中,如偏头痛、淀粉样变性、多发性骨髓瘤、急性白血病和神经母细胞瘤。
由于毛细血管脆弱或凝血病导致的自发性眶周瘀斑,也可能是转移性疾病的特征。
既然研究曾报告过全身性疾病中的单侧浣熊眼,但其原因仍不明确,当时解释该罕见结果的可能假设包括轻微创伤(单侧,未注意到)和解剖变异。
针对潜在病因(通过病史、临床检查和调查发现)进行对症治疗。
学习要点
眶周瘀斑(浣熊眼征象)是意外受伤导致颅底损伤的常见临床体征。
自发性眶周瘀斑,可能鉴于各种医学疾病。
必须进行紧急临床评价,以揭示基础疾病。
参考文献:JandialA,MishraK,KhadwalA,MalhotraP.Spontaneousperiorbitalecchymosis:ararepresentationofacutelymphoblasticleukaemia.BMJCaseRep.Mar20;:bcr.doi:10./bcr--.PMID:;PMCID:PMC
来源丨Htology责任编辑书女
版权声明:本平台旨在帮助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更好地了解相关疾病领域最新进展。本平台对发布的资讯内容,并不代表同意其描述和观点,仅为提供更多信息。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权利人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处理。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为了解资讯使用,该等信息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该等信息被用于了解资讯以外的目的,本平台及作者不承担相关责任。合作联系邮箱:wenyang.zhang
edoctor.cn。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