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31岁患者起病急,间断发热半月,干咳、气促2d,胸部CT提示双肺多发浸润影,入院诊断重度社区获得性肺炎、ARDS、呼吸性碱中毒。如何救治才能最大限度地改善患者预后?本病例即向我们展示了ARDS成功救治经验,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是临床常见危重症,起病急,发展快,损害广,预后差,病死率高。对ARDS经过40多年的临床与基础研究,在治疗上取得了一定的进展,通过早期积极有效的综合治疗,会大幅度降低死亡率[1]。年,我科成功救治一例ARDS患者,现报告如下,并结合文献对该病例进行讨论。
临床资料
患者,男,31岁。因「间断发热半月,干咳、气促2d」于年9月15日入院。患者20d前在泰国旅游,回国后1周(半月前)不明诱因出现发热,38.5℃左右,伴有乏力、肢体酸痛,口服感冒药后体温降至正常。入院前1周再次出现发热,伴有畏寒、头痛,行胸部CT检查(图1)提示「双肺弥漫性磨玻璃样改变,双侧少量胸腔积液」,予以抗感冒治疗后效果差,仍有发热,入院前2d出现干咳、气促,复查胸部CT(图2)提示「双肺病灶较前有明显增多,可见高密度片状影,下肺坠积部位可见融合,双侧少量胸腔积液」,自服「莫西沙星、头孢地尼分散片」后症状无缓解,遂入院求治。
图1年9月13日胸部CT:双肺可见磨玻璃样改变
图2年9月15日胸部CT:双肺可见大量斑片状高密度浸润影,下肺坠积部位较显著
入院查体
体温37.8℃,脉搏88次/分,呼吸21次/分,血压/89mmHg。形体适中,头颅五官未见异常,神志清楚,精神差。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皮肤黏膜未见皮疹及出血点。颈静脉无充盈,口唇发绀。双下肺叩诊稍浊,听诊呼吸音减弱,未闻及干/湿啰音。心率88次/分,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神经系统无阳性体征,双下肢无水肿。
入院时辅助检查
血常规示白细胞6.31×/L,中性粒细胞85.6%,血红蛋白和血小板正常。动脉血气示FiO%,pH7.43,PaCO.3mmHg,PaOmmHg,SaO.90%,HCO3-20.50mmol/L。氧合指数:mmHg。床旁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气管通畅,左、右主支气管黏膜轻度充血,未见分泌物,左下叶基底段予以生理盐水灌洗后送检。白蛋白28g/L,T细胞亚群计数下降,C反应蛋白(CRP)mg/L,TORCH:巨细胞病毒、风疹病毒、单纯疱疹病毒、弓形体抗体IgM、IgG阴性。抗核抗体谱、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肿瘤标志物、HIV抗体、梅毒抗体、血糖、凝血四项、BNP、血沉、肝肾功能均正常。T-SPOT阴性。
入院诊断
①社区获得性肺炎(重症)双肺;②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轻度);③呼吸性碱中毒。
入院后予以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CPAP模式,压力8cmH2O,氧浓度60%),莫西沙星、膦甲酸钠抗感染,甲强龙mg抗炎,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纠正低蛋白血症及营养支持等治疗5d,患者仍有发热,体温渐升至38.9℃,无寒战,间断咳嗽,咳少量黄白色脓痰。持续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CPAP模式,压力10cmH2O,氧浓度80%),活动后气促较前加重,氧合指数降至85mmHg。24h入量ml,出量ml,其中尿量ml。
查体:血压90/70mmHg,呼吸急促,颜面潮红,双下肺闻及少量湿啰音,余无特殊发现。肺泡灌洗液培养24h无细菌生长,未见抗酸杆菌、真菌孢子及菌丝。EB病毒核衣壳蛋白IgG阳性,IgM阴性,骨穿结果阴性。炎症标志物:CRPmg/L,白介素-6(IL-6)17.3pg/ml,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26pg/ml。
复查血常规示白细胞21.31×/L,中性粒细胞95.6%,血红蛋白91g/L,血小板×/L。降钙素原(PCT)8.5ng/ml。
病情加重,ARDS重度,医院获得性肺炎、严重脓毒症可能,遂予以气管插管,有创呼吸机辅助通气(P-SIMV模式,吸气压16cmH2O,呼气压12cmH2O,氧浓度80%),经纤维支气管镜清理气道,吸出少量黄白色分泌物。在机械通气基础上运用肺复张(RM),以期打开肺内闭陷的区域,观察氧合略有改善,血压尚稳定。加用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1gq8h、乌司他丁30万Uq8h、静脉丙种球蛋白12.5g/d,给予甲强龙mg、胸腺法新1.6mg、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低分子肝素钙抗凝、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治疗,以调节免疫,保护脏器功能。
第9天,患者体温逐渐下降,低热,呼吸困难较前改善(氧合指数mmHg),CRRT12h。第11天,停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莫西沙星,抗生素降阶梯为头孢吡肟1gq12h,停止CRRT。
第14天,呼吸平稳,体温37.4℃,呼吸机模式CPAP,压力10cmH2O,氧浓度35%,复查胸片病灶较前减少,遂拔除气管导管,无创呼吸机序贯治疗。
第17天,甲强龙减量至mg/d,病情进一步好转。第18天,胸部CT提示病灶较前明显吸收(图3),鼻导管吸氧,停头孢吡肟、膦甲酸钠、胸腺法新、乌司他丁,给予静脉丙种球蛋白5g/d。
图3:年10月3日胸部CT:双肺可见斑片状、纤维条索影,局部可见磨玻璃影
第26天,患者再次出现高热,39.8℃,伴有寒战、PCT升高,考虑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立即拔除股静脉导管,并予以静脉导管尖端培养,次日患者体温逐渐降至37.5℃。
第27天,复查胸部CT,病灶进一步吸收,甲强龙减量至mg/d。第29天,停用静脉丙种球蛋白,甲泼尼龙片40mg口服,每日2次。静脉导管尖端培养阴性。第36天,氧合指数mmHg,转出监护室。第37天,甲泼尼龙片35mg,每日2次。第49天,复查胸部CT,提示双肺少量纤维条索影,病灶较前明显吸收(图4)。第50天,患者出院,门诊随访1年,恢复正常。
图4:年11月2日胸部CT示:双肺散在纤维条索影,病灶较前明显吸收
目前多认为综合治疗是救治ARDS患者的有效方案。正确诊断,明确病因,积极治疗原发病,完善肺保护策略,提供多方辅助支持等对于改善ARDS患者预后具有积极意义。
ARDS是临床常见的一种综合征,是指由心源性以外的各种肺内、外致病因素导致的急性、进行性呼吸衰竭。在各种诱因作用下出现肺泡上皮细胞、肺毛细血管内皮细胞损伤,造成弥漫性肺间质、肺泡水肿,肺泡萎陷,肺容积减少,肺顺应性降低,严重的V/Q比例失调[2]。临床表现为顽固性低氧血症、呼吸窘迫。ARDS的治疗复杂,临床医师经常要面对呼吸系统和非呼吸系统器官的同时衰竭,而可以应用的经循证医学研究支持的治疗方法有限。目前多数学者认为ARDS的治疗是综合治疗,不仅是纠正顽固性低氧血症,改善肺泡氧合,而且是以合适的呼吸支持技术为中心的综合治疗,包括积极治疗原发病、控制感染、早期营养支持、预防应激性溃疡及深静脉血栓等多种辅助治疗,甚至也包括精细的护理[3]。
本病例病史特点:青年男性,此次起病急骤,病程短,有旅游疲劳诱因,主要症状为发热伴咳嗽、气促,胸部CT提示双肺多发浸润影,动脉血气提示I型呼吸衰竭。该患者能够救治成功,总结经验如下:
(1)做好鉴别诊断,尽早明确治疗方向。影像学表现为进展较快的双肺多发浸润影,临床多见于两大类疾病:①感染性疾病:细菌、真菌、病毒、分枝杆菌、卡氏肺孢子菌肺炎(PCP)等感染性疾病;②非感染性疾病:结缔组织疾病的肺部改变、放射肺损伤、肺血管炎、嗜酸性细胞肺、隐源性机化性肺炎(COP)、弥漫性肺泡出血(DAH)、肿瘤(支气管肺泡癌、癌性淋巴管炎、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血源性转移癌)、输血相关性肺损伤、其他(如肺水肿、尘肺)等。患者入院后经实验室检查,排除PCP、心力衰竭、结缔组织疾病、肿瘤、血管炎,结合病史考虑感染性疾病,病毒可能性大,继发ARDS。根据年欧洲重症医学会柏林会议对ARDS的新定义(表1),该患者诊断符合该标准,即:①旅游疲劳后受凉;②近半月出现发热,2d内干咳、气促;③氧合指数≤mmHg,PEEP/CPAP≥5;④胸部CT:双肺浸润影;⑤无心力衰竭、液体负荷过重表现。因此可以明确诊断ARDS,因本病预后差,死亡率高,迅速制定了综合治疗方案,并与家属做了细致全面的病情沟通,使家属知晓病情,有思想准备,这为积极配合奠定了基础。
表1:年欧洲重症医学会柏林会议对ARDS的定义
注:ARDS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PEEP为呼气末正压;CPAP为持续气道正压;VECon:校正分钟通气量;CRS为静息时呼吸系统顺应性;N/A为不适用(2)适时采用肺复张方法。这是有效机械通气治疗第一步,早期患者处于轻度ARDS,神志清楚,主动配合,气道分泌物不多,血流动力学稳定,予以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并密切观察患者氧合状况,虽经积极救治,5d后病情仍呈加重趋势,氧合指数降至85mmHg,我们及时给予气管插管,有创机械辅助通气。由于肺部不均一萎陷是ARDS的主要病理生理特点,表现为下肺坠积部位实变、肺尖过度膨胀和中间开放-闭合交替病变,肺微血管通透性增高,导致肺水肿以及透明膜形成。在ARDS早期,肺水肿较明显,通过肺复张方法可以打开肺内闭陷的区域,效果较好;在中晚期,肺实质严重损伤、实变或明显纤维化形成,效果有限;因此我们及时实施了肺复张方法,目前的肺复张方法包括控制性肺膨胀(sustainedinflation,SI)、高压控制性通气(highpressurecontrolledventilation)、呼气末正压递增法(incrementalPEEP)和间歇性叹气法(intermittentsighs)[4],其中SI法是在机械通气时给予充足的气道压,使塌陷肺泡充分开放,并维持一段时间,然后再回到SI之前的通气模式及条件[5,6]。临床多项研究证实肺复张方法能有效促进塌陷的肺泡复张,改善氧合,降低肺内分流[7,8],因此,结合该病例,我们采用SI法,使患者处于镇静状态,Ramay评分4~5分,肺复张前清理气道痰液,维持合适的血容量状态。CPAP模式下,压力支持调至0,PEEP40cmH2O,持续时间30s后调整到常规通气模式。在实施过程中必须密切监测生命体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