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连续两位哺乳期“二胎妈妈”确诊乳腺癌,还是中晚期
40岁的马女士(化名)是一位40周岁的全职妈妈,4个月前喜迎“儿女双全”。在月子期间喂奶的时候,她发现自己右侧乳房涨涨的,隐隐约约间还能摸到一个不小的肿块。由于在哺乳期而且不痛不痒,马女士和家里人都以为只是涨奶积乳形成的“奶块”,于是在亲戚朋友的建议下他们请了一个“金牌通乳师”每日按摩通乳。“金牌通乳师”来之后,信誓旦旦的和她保证:就是涨奶了有点乳腺炎,对我来说小事情。但没想到,在金牌通乳师和减涨奶偏方两个月的辅助下,马女士发现自己的肿块似乎越来越大了。借着来杭州看望丈夫的机会,她来到医院外科乳腺专病门诊。而另一位妈妈,杨女士(化名)今年6岁,是一名白领,平时十分注意自己的身体健康,不仅坚持日常锻炼,单位体检更是一次不落、仔仔细细的参加。没想到在生完恢复工作后的她,突然感觉自己胸口疼痛,当时上网搜索了一下以为只是自己刚上班没适应工作节奏没有在意。但之后,情况并没有得到缓解,不自觉地就联系到孕期内看到不少相关的案例,这可把她吓坏了,医院外科就诊。医院普外科副主任沈海滨医生仔细询问后,根据两位妈妈的症状,建议她们都做了B超检查初步筛查,并最终通过穿刺发现:两位妈妈乳房里的肿块都有不小的肿块,还伴有腋下淋巴结转移,确诊浸润型乳腺癌晚期!红圈为肿块区域哺乳期乳腺癌的发病率不高但前兆不容忽视
据年《中国肿瘤登记年报》显示,在女性患者中,乳腺癌高居榜首。生活中很多人以为怀孕和哺乳期一般会是身体素质相对较好的时候,还有的人会认为喂奶就是疏通乳腺了,即使有乳腺癌病因都不可能在这个阶段发生。其实这是个误解,沈海滨医生解释到,妊娠哺乳期乳腺癌是指在妊娠同时发生或产后1年内哺乳期间发生的原发性乳腺癌,是妊娠阶段最常见的恶性肿瘤。据统计,其发生率约为每三千到一万个孕妇会发生一例,每年全球新发大约2.5万例妊娠相关乳腺癌,占45岁以下乳腺癌病例的2.6%-6.9%。造成哺乳期乳腺癌的诱因有很多:乳腺癌是激素依赖型肿瘤,当女性处于妊娠期时,体内的雌、孕激素都处于较高的水平,会导致肿瘤迅速增大。部分妈妈还会因为二胎后情绪剧烈波动,特别是负面情绪累积无法释放,而增加乳腺癌患病几率的因素。虽然相较而言,妊娠哺乳期乳腺癌本身的发病率不高,但近年来在门诊中接诊的患者却越来越多,沈海滨医生认为,除了政策放开后高龄产妇增多(乳腺癌发病风险随年龄上升),妊娠哺乳期乳腺癌的发病风险增高以外,哺乳期间乳房增大造成孕前或孕早期乳房肿块容易被掩盖、忽视,易被误诊或延迟发现是造成这种现象的更主要原因。事实上,两位妈妈都忽视了“前兆的提醒”,她们早在怀孕期间都偶然在自己乳房内摸到过豆粒大小的肿块,但没有特别在意。直到查出有乳腺癌,才恍然大悟,其实肿块一直都在,而且还是恶性的。怀孕期间建议检测乳房健康如发现这样的肿块不能忽视沈海滨医生建议,计划怀孕的女士应尽早到乳腺专科对乳腺进行全面检查,尤其5岁以上的孕妇、有乳腺癌家族史或有乳腺基础病变的女性,应该常规孕前要做乳房检查,孕期及哺乳期也要定期进行B超乳房检查。因为怀孕或哺乳期间,乳房是胀大的状态,在肿块太小、位置太深等情况下手诊是不能触及的,自查发现肿物比较困难,如有可疑一定要及时筛查。孕期发现乳房结节的孕妇,可以根据结节的可疑程度来定复查频率。一般现在的乳腺B超报告单上,都会有专业的BI-RADS分级:1-2级的无需特别担心,定期随访,一年复查一次。BI-RADS级的,建议每三个月检查一次,检查频率一直保持到哺乳完一年。BI-RADS4A级以上的已经有一定恶性的可能,建议尽早做穿刺确诊。如果报告单上没有分级指数,想要分辨自己有没有危险,可以观察有没有这几个字眼:有微钙化、形态不规则、边缘不清、边缘毛刺征、CDFI:内可见血流、纵横径比值>1,如果看到这些词就要重视起来咯,及时做进一步检查确诊,早发现,早治疗。那想要规避乳腺癌风险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怎么做呢?预防乳腺癌要从改善日常生活方式做起,针对高危因素进行相关的预防:减少含雌激素类药物、食物的摄入,规律饮食和作息,少食用煎炸、高糖、高脂食品,合理膳食、多食用新鲜水果、蔬菜,保持舒畅愉悦的心境,戒烟戒酒,定期锻炼,佩戴胸罩时间不宜过长或过紧。当然定期进行乳腺检查必不可少,不要忽视日常体检的作用。记者张煜锌通讯员黄春燕徐思鹏
·杭金衢高速上,新买的特斯拉刚开启“自动驾驶”后就撞了!车子没能识别出路障……
·归化球员首度登场,国足客场5:0胜马代!72岁浙江球迷奶奶首次出国,现场见证历史
·马云正式宣布卸任阿里董事长!“我还很年轻,很多地方还想玩玩,想去折腾……”
更多消息,点击“阅读原文”进入杭州新闻APP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