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鼠疫的传播
(一)概述。
1.鼠疫是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
2.国境检疫传染病。
3.《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甲类传染病。
(二)病原学。
1.鼠疫耶尔森菌,又名鼠疫杆菌或鼠疫菌。
2.革兰染色阴性、两端钝圆、两极浓染的短小杆菌。
3.最适生长温度为28-30℃,最适pH值为6.9-7.1。
4.对紫外线、高温和常用化学消毒剂敏感。
(三)流行病学。
1.传染源。
(1)鼠疫染疫动物。
(2)鼠疫患者。
2.传播途径。
(1)经跳蚤叮咬传播。
(2)经直接接触传播。
(3)经飞沫传播。
(4)实验室感染。
(四)鼠疫染疫动物。
自然感染鼠疫的动物都可以作为人间鼠疫的传染源(据统计,世界上有多种)。
1.主要为啮齿类动物(鼠类、旱獭等)。
2.野生食肉类动物(狐狸、狼、猞猁、鼬等)。
3.野生偶蹄类动物(黄羊、岩羊、马鹿等)。
4.家养动物(犬、猫、藏系绵羊等)。
二、鼠疫临床表现。
潜伏期多为2-3天(1-6天),个别病例可达8-9天。
(一)腺鼠疫。
1.最多见。
2.在发病的同时或1-2天内出现淋巴结肿大,可以发生在任何被侵犯部位的所属淋巴结,以腹股沟、腋下、颈部等为多见。
3.主要特征表现为淋巴结迅速弥漫性肿胀,大小不等,质地坚硬,疼痛剧烈,与皮下组织粘连,失去移动性,周围组织亦充血、出血。
4.由于疼痛剧烈,患侧常呈强迫体位。
(二)肺鼠疫。
1.原发性肺鼠疫。
(1)发病急剧,寒战、高热,体温达40-41℃,脉搏细速,呼吸促迫,呼吸频率25次/分钟或更快。
(2)病人颜面潮红、眼结膜充血,由于缺氧,口唇、颜面、四肢及全身皮肤发绀。
(3)患病初期干咳,继之咳嗽频数,咳出稀薄泡沫痰,痰中混血或纯血痰。
(4)受累的相应肺叶可以叩及到局限性浊音,而且随着病情加重,浊音界迅速扩大。
(5)肺部听诊有散在啰音(包括干性、湿性或捻发音)。
2.继发性肺鼠疫。
(1)发病之前,往往有腺鼠疫或败血型鼠疫的症状。
(2)当继发肺鼠疫时,常表现为病势突然增剧,出现咳嗽、胸痛、呼吸困难,鲜红色泡沫样血痰。
*若不及时给予有效治疗,肺鼠疫病人多于发病2-3天内死亡。
(三)败血型鼠疫。
恶寒、高热、剧烈头痛、谵妄、神志不清、脉搏细速、心律不齐、血压下降、呼吸促迫,广泛出血,如皮下及黏膜出血、腔道出血等,若不及时抢救常于1-3天内死亡。
(四)其他类型鼠疫。
包括肠鼠疫、脑膜炎型鼠疫、眼鼠疫和皮肤鼠疫等,均较为少见。
三、鼠疫诊断及治疗
(一)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大多升高,常达20-30×10^9/L以上,以中性粒细胞为主。
2.凝血功能:DIC。
3.脑脊液:化脓、出血等。
(二)胸部影像学。
1.早期可见肺内单一或多发的高密度阴影,分布在多个叶段。
2.随着病情进展,可迅速发展为双肺大片实变,甚至“白肺”。
(三)病原学特异性检查。
淋巴结穿刺液、血液、痰液,咽部或眼分泌物等标本培养分离、核酸检测(PCR)、F1抗原及血清F1抗原的抗体检测。
(四)我国鼠疫诊断分类(鼠疫诊疗方案年版)。
1.急热待查:有临床表现。
2.疑似鼠疫患者:急热待查患者具有动物或患者接触;或检出鼠疫F1抗原。
(五)确诊病例。
1.分离到鼠疫菌。
2.或PCR核酸阳性+检出鼠疫F1抗原阳性。
3.或鼠疫F1抗原的抗体滴度呈4倍及以上升高。
*因为胶体金方法假阳性率较其他方法高,胶体金方法检测阳性的标本要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反相间接血凝试验核实。
(六)鉴别诊断。
1.急性淋巴结炎、土拉菌病、淋巴结核。
2.大叶性肺炎、吸入性炭疽。
3.其他病原体感染所致的脓毒症。
(七)治疗。
1.治疗原则。
(1)早期、联合、足量抗菌治疗是鼠疫成功救治的关键。
(2)对症支持治疗、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器官功能支持治疗。
2.一般治疗与病情监测。
(八)、鼠疫病原治疗。
1.腺鼠疫:链霉素首次1g,以后0.5-0.7g,q4h或q6h肌注(2-4g/d),10-20天。
2.肺鼠疫:链霉素首次2g,以后1g,q4h或q6h肌注(4-6g/d),10-20天。
(九)其他抗菌药物。
1.庆大霉素(GM)。
(1)链霉素过敏或妊娠情况下使用。
(2)用法用量:成人5mg/kg,qd。
2.氯霉素。
(1)有脑膜炎者,联合用药。
(2)成人负荷量25-30mg/kg(最大剂量2g),然后每天50-60mg/kg(最大剂量4g),分成4次,静脉滴注。
(3)临床症状好转,减量至每天25-30mg/kg。
3.四环素类。
(1)四环素:成人:2g/d,q6h,口服;儿童(8岁及以上):25-50mg/kg/d(2g/d),q6h,口服。
(2)多西环素:成人:mg,Bid;8岁及以上儿童:2.2mg/kg,Bid(每次最大剂量mg)。
4.喹诺酮类:作为联合用药。
(1)环丙沙星:成人-mg/d,静脉滴注,或mg/d,口服,q12h,疗程10天。
(2)左氧氟沙星:0.5g,qd,静脉滴注。
(3)莫西沙星:mg,qd,静脉滴注。
(十)器官支持。
1.循环支持。
(1)扩容。
(2)去甲基肾上腺素:成人量0.1-1.0mg/kg/min,维持量2-4mg/min;儿童0.02-0.1mg/kg/min。
2.呼吸支持:氧疗、无创、有创呼吸支持。
3.肾脏支持:血液透析、CRRT。
4.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替代治疗。
(十一)预防性服药。
1.四环素。
(1)成人,1-2g/d;间隔6或12小时;口服;疗程7天。
(2)儿童(8岁及以上),25-50mg/kg/d;间隔6或12小时;口服;疗程7天。
2.多西环素。
(1)成人,-mg/d;间隔12或24小时;口服;疗程7天。
(2)儿童(8岁及以上),-mg/d;间隔12或24小时;口服;疗程7天。
3.复方新诺明(TMP/SMZ)。
(1)成人,1.6g/d;间隔12小时;口服;疗程7天。
(2)儿童,40mg/kg/d;间隔12小时;口服;疗程7天。
4.环丙沙星。
(1)成人,mg/d;间隔12小时;口服;疗程7天。
(2)儿童,在有其他抗菌素选择的情况下,儿童尽量避免使用。
(十二)出院要求。
1.体温恢复正常,一般症状消失,可考虑出院。不同病型者还需达到下列要求。
(1)腺鼠疫患者,肿大的淋巴结仅残留小块能够移动的硬结,或完全触碰不到,全身症状消失后,观察3-5天,病情无复发。
(2)肺鼠疫患者,体温恢复正常,一般症状消失,血、痰及咽部分泌物连续3次以上鼠疫菌检验阴性(每隔3天做鼠疫菌检验1次)。
(3)败血型和其他类型鼠疫患者,体温恢复正常,一般症状消失,血液连续3次以上鼠疫菌检验阴性(每隔3天做鼠疫菌检验1次)。
四、医院感染控制
(一)报告。
我国人间鼠疫监测和救治实行首诊医师负责制。发现疑似或确诊鼠疫患者,应在2小时内进行网络直报。
(二)隔离。
坚持就地、就近原则,对疑似或确诊病例分别予以单间隔离,有条件收入负压病房。
(三)个人防护。
1.凡接触鼠疫或疑似鼠疫患者的人员,在标准预防基础上,采取加强防护,主要包括防护眼镜、防护服、N95口罩、手套、鞋套等。
2.行气管插管、气管切开等操作时,将N95口罩、防护眼镜升级为呼吸头罩或全面型呼吸防护器(符合N95或FFP2级标准的滤料)。同时,严格个人防护装备的穿脱顺序,注意手卫生。
(四)PPE穿戴与脱摘流程。
1.洗手-戴工作帽-戴医用防护口罩(N95,漏气试验)-穿医用防护服(脱鞋后)-戴乳胶手套(内层)-戴护目镜-穿一次性防水隔离衣(必要时)-戴乳胶手套(外层)-穿靴套,鞋套-检查(确保防护到位,无遗漏,便于工作)。
2.使用消毒湿巾清除可见污物-手卫生并待干1分钟-脱鞋套-手卫生并待干1分钟-脱隔离衣连同外层手套-手卫生并待干1分钟-摘护目镜(注意双手不可碰触面部及口罩外面)-手卫生并待干1分钟-脱防护服连同内层手套、靴套(脱去手套后双手不可再碰触防护服外侧面)-手卫生并待干1分钟-摘医用防护口罩(N95)-摘帽子-洗手。
(五)预防鼠疫“三要”和“三不要”。
1.“三要”。
(1)发现病(死)旱獭和其他病(死)动物要报告。
(2)发现鼠疫病人或疑似鼠疫病人应立即报告。
(3)发现原因不明的急死病人应立即报告。
2.“三不要”。
(1)不接触、不剥皮、不煮食病(死)旱獭和其他病(死)动物。
(2)不在旱獭洞周围坐卧休息,以防跳蚤叮咬。
(3)不到鼠疫病人或疑似鼠疫病人家中探视护理或死者家中吊丧。
一、鼠疫的传播
(一)概述。
1.鼠疫是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
2.国境检疫传染病。
3.《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甲类传染病。
(二)病原学。
1.鼠疫耶尔森菌,又名鼠疫杆菌或鼠疫菌。
2.革兰染色阴性、两端钝圆、两极浓染的短小杆菌。
3.最适生长温度为28-30℃,最适pH值为6.9-7.1。
4.对紫外线、高温和常用化学消毒剂敏感。
(三)流行病学。
1.传染源。
(1)鼠疫染疫动物。
(2)鼠疫患者。
2.传播途径。
(1)经跳蚤叮咬传播。
(2)经直接接触传播。
(3)经飞沫传播。
(4)实验室感染。
(四)鼠疫染疫动物。
自然感染鼠疫的动物都可以作为人间鼠疫的传染源(据统计,世界上有多种)。
1.主要为啮齿类动物(鼠类、旱獭等)。
2.野生食肉类动物(狐狸、狼、猞猁、鼬等)。
3.野生偶蹄类动物(黄羊、岩羊、马鹿等)。
4.家养动物(犬、猫、藏系绵羊等)。
二、鼠疫临床表现。
潜伏期多为2-3天(1-6天),个别病例可达8-9天。
(一)腺鼠疫。
1.最多见。
2.在发病的同时或1-2天内出现淋巴结肿大,可以发生在任何被侵犯部位的所属淋巴结,以腹股沟、腋下、颈部等为多见。
3.主要特征表现为淋巴结迅速弥漫性肿胀,大小不等,质地坚硬,疼痛剧烈,与皮下组织粘连,失去移动性,周围组织亦充血、出血。
4.由于疼痛剧烈,患侧常呈强迫体位。
(二)肺鼠疫。
1.原发性肺鼠疫。
(1)发病急剧,寒战、高热,体温达40-41℃,脉搏细速,呼吸促迫,呼吸频率25次/分钟或更快。
(2)病人颜面潮红、眼结膜充血,由于缺氧,口唇、颜面、四肢及全身皮肤发绀。
(3)患病初期干咳,继之咳嗽频数,咳出稀薄泡沫痰,痰中混血或纯血痰。
(4)受累的相应肺叶可以叩及到局限性浊音,而且随着病情加重,浊音界迅速扩大。
(5)肺部听诊有散在啰音(包括干性、湿性或捻发音)。
2.继发性肺鼠疫。
(1)发病之前,往往有腺鼠疫或败血型鼠疫的症状。
(2)当继发肺鼠疫时,常表现为病势突然增剧,出现咳嗽、胸痛、呼吸困难,鲜红色泡沫样血痰。
*若不及时给予有效治疗,肺鼠疫病人多于发病2-3天内死亡。
(三)败血型鼠疫。
恶寒、高热、剧烈头痛、谵妄、神志不清、脉搏细速、心律不齐、血压下降、呼吸促迫,广泛出血,如皮下及黏膜出血、腔道出血等,若不及时抢救常于1-3天内死亡。
(四)其他类型鼠疫。
包括肠鼠疫、脑膜炎型鼠疫、眼鼠疫和皮肤鼠疫等,均较为少见。
三、鼠疫诊断及治疗
(一)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大多升高,常达20-30×10^9/L以上,以中性粒细胞为主。
2.凝血功能:DIC。
3.脑脊液:化脓、出血等。
(二)胸部影像学。
1.早期可见肺内单一或多发的高密度阴影,分布在多个叶段。
2.随着病情进展,可迅速发展为双肺大片实变,甚至“白肺”。
(三)病原学特异性检查。
淋巴结穿刺液、血液、痰液,咽部或眼分泌物等标本培养分离、核酸检测(PCR)、F1抗原及血清F1抗原的抗体检测。
(四)我国鼠疫诊断分类(鼠疫诊疗方案年版)。
1.急热待查:有临床表现。
2.疑似鼠疫患者:急热待查患者具有动物或患者接触;或检出鼠疫F1抗原。
(五)确诊病例。
1.分离到鼠疫菌。
2.或PCR核酸阳性+检出鼠疫F1抗原阳性。
3.或鼠疫F1抗原的抗体滴度呈4倍及以上升高。
*因为胶体金方法假阳性率较其他方法高,胶体金方法检测阳性的标本要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反相间接血凝试验核实。
(六)鉴别诊断。
1.急性淋巴结炎、土拉菌病、淋巴结核。
2.大叶性肺炎、吸入性炭疽。
3.其他病原体感染所致的脓毒症。
(七)治疗。
1.治疗原则。
(1)早期、联合、足量抗菌治疗是鼠疫成功救治的关键。
(2)对症支持治疗、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器官功能支持治疗。
2.一般治疗与病情监测。
(八)、鼠疫病原治疗。
1.腺鼠疫:链霉素首次1g,以后0.5-0.7g,q4h或q6h肌注(2-4g/d),10-20天。
2.肺鼠疫:链霉素首次2g,以后1g,q4h或q6h肌注(4-6g/d),10-20天。
(九)其他抗菌药物。
1.庆大霉素(GM)。
(1)链霉素过敏或妊娠情况下使用。
(2)用法用量:成人5mg/kg,qd。
2.氯霉素。
(1)有脑膜炎者,联合用药。
(2)成人负荷量25-30mg/kg(最大剂量2g),然后每天50-60mg/kg(最大剂量4g),分成4次,静脉滴注。
(3)临床症状好转,减量至每天25-30mg/kg。
3.四环素类。
(1)四环素:成人:2g/d,q6h,口服;儿童(8岁及以上):25-50mg/kg/d(2g/d),q6h,口服。
(2)多西环素:成人:mg,Bid;8岁及以上儿童:2.2mg/kg,Bid(每次最大剂量mg)。
4.喹诺酮类:作为联合用药。
(1)环丙沙星:成人-mg/d,静脉滴注,或mg/d,口服,q12h,疗程10天。
(2)左氧氟沙星:0.5g,qd,静脉滴注。
(3)莫西沙星:mg,qd,静脉滴注。
(十)器官支持。
1.循环支持。
(1)扩容。
(2)去甲基肾上腺素:成人量0.1-1.0mg/kg/min,维持量2-4mg/min;儿童0.02-0.1mg/kg/min。
2.呼吸支持:氧疗、无创、有创呼吸支持。
3.肾脏支持:血液透析、CRRT。
4.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替代治疗。
(十一)预防性服药。
1.四环素。
(1)成人,1-2g/d;间隔6或12小时;口服;疗程7天。
(2)儿童(8岁及以上),25-50mg/kg/d;间隔6或12小时;口服;疗程7天。
2.多西环素。
(1)成人,-mg/d;间隔12或24小时;口服;疗程7天。
(2)儿童(8岁及以上),-mg/d;间隔12或24小时;口服;疗程7天。
3.复方新诺明(TMP/SMZ)。
(1)成人,1.6g/d;间隔12小时;口服;疗程7天。
(2)儿童,40mg/kg/d;间隔12小时;口服;疗程7天。
4.环丙沙星。
(1)成人,mg/d;间隔12小时;口服;疗程7天。
(2)儿童,在有其他抗菌素选择的情况下,儿童尽量避免使用。
(十二)出院要求。
1.体温恢复正常,一般症状消失,可考虑出院。不同病型者还需达到下列要求。
(1)腺鼠疫患者,肿大的淋巴结仅残留小块能够移动的硬结,或完全触碰不到,全身症状消失后,观察3-5天,病情无复发。
(2)肺鼠疫患者,体温恢复正常,一般症状消失,血、痰及咽部分泌物连续3次以上鼠疫菌检验阴性(每隔3天做鼠疫菌检验1次)。
(3)败血型和其他类型鼠疫患者,体温恢复正常,一般症状消失,血液连续3次以上鼠疫菌检验阴性(每隔3天做鼠疫菌检验1次)。
四、医院感染控制
(一)报告。
我国人间鼠疫监测和救治实行首诊医师负责制。发现疑似或确诊鼠疫患者,应在2小时内进行网络直报。
(二)隔离。
坚持就地、就近原则,对疑似或确诊病例分别予以单间隔离,有条件收入负压病房。
(三)个人防护。
1.凡接触鼠疫或疑似鼠疫患者的人员,在标准预防基础上,采取加强防护,主要包括防护眼镜、防护服、N95口罩、手套、鞋套等。
2.行气管插管、气管切开等操作时,将N95口罩、防护眼镜升级为呼吸头罩或全面型呼吸防护器(符合N95或FFP2级标准的滤料)。同时,严格个人防护装备的穿脱顺序,注意手卫生。
(四)PPE穿戴与脱摘流程。
1.洗手-戴工作帽-戴医用防护口罩(N95,漏气试验)-穿医用防护服(脱鞋后)-戴乳胶手套(内层)-戴护目镜-穿一次性防水隔离衣(必要时)-戴乳胶手套(外层)-穿靴套,鞋套-检查(确保防护到位,无遗漏,便于工作)。
2.使用消毒湿巾清除可见污物-手卫生并待干1分钟-脱鞋套-手卫生并待干1分钟-脱隔离衣连同外层手套-手卫生并待干1分钟-摘护目镜(注意双手不可碰触面部及口罩外面)-手卫生并待干1分钟-脱防护服连同内层手套、靴套(脱去手套后双手不可再碰触防护服外侧面)-手卫生并待干1分钟-摘医用防护口罩(N95)-摘帽子-洗手。
(五)预防鼠疫“三要”和“三不要”。
1.“三要”。
(1)发现病(死)旱獭和其他病(死)动物要报告。
(2)发现鼠疫病人或疑似鼠疫病人应立即报告。
(3)发现原因不明的急死病人应立即报告。
2.“三不要”。
(1)不接触、不剥皮、不煮食病(死)旱獭和其他病(死)动物。
(2)不在旱獭洞周围坐卧休息,以防跳蚤叮咬。
(3)不到鼠疫病人或疑似鼠疫病人家中探视护理或死者家中吊丧。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