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南方肿瘤临床研究协会主办,医院、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承办的“回顾,展望”中华淋巴瘤大会于年3月12日~13日在广州隆重召开。会议聚集了国内淋巴瘤专业的顶级专家学者,追踪年国际淋巴瘤的最新进展,分享淋巴瘤诊疗领域的真知灼见,带来了一场丰富的淋巴瘤学术盛宴。
大会由医院、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的林桐榆教授,医院的*教授,中医院的石远凯教授,医院的李建勇教授,医院的刘艳辉教授主持。首先,大会荣誉主席、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的管忠震教授致辞,希望不断跟踪最新学术进展,为淋巴瘤患者造福,祝愿中国淋巴瘤研究也可以创造成绩。哈尔滨血液病肿瘤研究所马军教授致辞,相信在众多专家共同努力下,中国淋巴瘤研究一定会位于世界前列。大会主席林桐榆教授致辞,感谢大家支持,淋巴瘤应该做出中国方案,发出中国声音。本次会议将回顾,展望,畅所欲言,贡献思维,并祝大会圆满成功。
管忠震教授致辞
马军教授致辞
林桐榆教授致辞
*教授宣读《年淋巴瘤十大研究进展》评选结果,入选研究包括PolatuzumabVedotin在复发难治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R/RDLBCL)中的应用,KTX-X19CART细胞疗法在套细胞淋巴瘤(MCL)中的应用,Selinexor的SADAL研究,Tafasitamab联合来那度胺在R/RDLBCL中的应用,针对结外NK/T细胞淋巴瘤的新分期系统,Copanlisib治疗DLBCL的研究,TRANSCENDNHL研究,Tazemetostat治疗滤泡性淋巴瘤的研究,BrentuximabVedotin+纳武利尤单抗治疗霍奇金淋巴瘤(HL)的研究,和Venetoclax+利妥昔单抗治疗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的MURONO研究。
*教授宣读十大研究进展
之后进行了新版《中华淋巴瘤指南共识》发布会。李建勇教授致辞,表示指南在各位淋巴瘤领域专家共同努力下完成,一定会为淋巴瘤医生带来良好指引和帮助。石远凯教授致辞,表示《中华淋巴瘤指南共识》根据目前高级别证据和最新进展编纂,将对淋巴瘤患者的规范化诊疗产生积极影响。
李建勇教授致辞
石远凯教授致辞
中华淋巴瘤指南共识启动仪式
首先,在马军教授的主持下,*教授回顾了初治DLBCL研究进展。淋巴瘤诊疗已经进入精准治疗新时代,PET/CT和ctDNA等新手段对于DLBCL患者的预后和预测识别具有重要作用。DLBCL治疗方面,Tafasitamab+来那度胺+RCHOP,BV-R-CHP,R/G-CHOP,R2CHOP,CART等新型方案都带来更多治疗希望。
*教授
医院李文瑜教授,内蒙古医院严智昌教授进行讨论,就小分子药物联合PD-1抑制剂,CART的应用,中枢预防等问题进行交流。
之后,由医院杜欣教授主持,林桐榆教授讲述了R/RDLBCL研究进展。应明确为原发耐药,敏感复发,一线或后线治疗,移植或CART后复发,积极寻找治疗靶点非常重要,新的CD19、CD20/CD3双特异性抗体,CD22、CD30、CD79α、CD79β、CD38抗体和抗体耦联药物(ADC)有可能进一步提高疗效,新的小分子药物如Selinexor单药治疗R/RCLBCL有效,其他新型药物的探索仍在不断进行中。
林桐榆教授
医院邹立群教授,医院吴辉菁教授就耐药后药物的排兵布阵,二代测序(NGS)的作用,复发高危因素等热点问题进行讨论。
西安医院贺鹏程教授主持,李建勇教授介绍了CLL/小淋巴细胞淋巴瘤(SLL)研究进展。泽布替尼和奥布替尼获批用于R/RCLL/SLL的治疗,CLL/SLL已经全面进入无化疗时代,然而BTK抑制剂依旧存在缓解深度不足、依从性、不良事件等未满足的需求,随着耐药机制的发现,PI3K抑制剂、新一代BTK抑制剂、CART等带来新的后续治疗策略。
李建勇教授
广州医院谭医院陈碧云教授讨论,就国内3种BTK抑制剂的临床选择,耐药预测基因,惰性CLL的治疗等问题各抒己见。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蔡清清教授主持,医院的苏丽萍教授报告了HL的研究进展。苏丽萍教授回顾了HL的流行病学和存在问题,讲述了包括CD30单抗、PD-1抑制剂等的一线治疗方案优化,挽救方案的选择和包括ctDNA和PET/CT等手段进行预后评估。
苏丽萍教授
广西医院岑洪教授和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夏奕教授就新型药物的使用,NGS使用的优势,移植后的治疗选择等问题进行讨论。
医院的鲍慧铮教授主持,安徽医院的顾康生教授梳理了MCL的预后和分层诊疗。各种新型生物标志物加入预后判断的探索已经在进行,MCL尚无标准治疗方案,利妥昔单抗加入一线治疗可使患者获益,根据患者情况可选择高强度免疫治疗,BR方案,来那度胺联合利妥昔单抗等一线方案,R/RMCL依旧是临床上的巨大挑战,BTK抑制剂、免疫治疗等药物的研究带来很大希望。
顾康生教授
华中医院张利玲教授医院易基群教授就MCL患者中枢浸润预防方式,双抗和CART在R/RMCL治疗中的地位,预后因素指导治疗,二线药物进行维持治疗的可能性等问题展开讨论。
医院周辉教授主持,医院张会来教授介绍了MALT淋巴瘤研究进展。现有治疗方案缓解率高,但毒性大,高效低毒的无化疗方案正在探索中,新型小分子靶向药物如PI3K抑制剂、BTK抑制剂等为MALT淋巴瘤治疗提供了新选择,ZUMA-5研究证实Axi-Cel在R/RNHL中疗效持久,提供了有效的治疗选择。
张会来教授
医院申建凯教授,医院张红雨教授就多部位肿瘤的治疗选择,治疗药物的选择依据等展开讨论。
医院的双跃荣教授主持,哈尔滨医院的张清媛教授介绍了非特异性外周T细胞淋巴瘤(PTCL)研究进展。PTCL异质性高,很多新型分子标志物已经用于PTCL的预后评估,联合化疗依旧是初治患者的常用方案,CD30单抗等药物显示出良好的获益风险比,多种新型单抗及小分子靶向药物在R/RPTCL治疗中的探索在不断进行中。
张清媛教授
医院的王宁菊医院郭宏强教授参与讨论,对CD30抗体的使用、R/RPTCL的治疗方案选择等问题展开论述。
医院的吴涛教授主持,医院的张智慧教授分享了高级别B细胞淋巴瘤与伯基特淋巴瘤研究进展。分子诊断技术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弥漫性组织细胞性淋巴瘤(DHL)诊断。高级别淋巴瘤的中枢预防方案有待进一步优化,而新型多靶点联合抑制剂和CART等治疗有望进一步提高疗效,新的BL-IPI可以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
张智慧教授
医院谢琳教授,医院叶升教授就高级别淋巴瘤基因检测的指导意义,新型药物的使用顺序,PD-1抑制剂对伯基特淋巴瘤不同亚型疗效的不同等问题展开讨论。
卫星会中,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的李志铭教授,医院的张明智教授,医院的钟立业教授和中山大小肿瘤防治中心黄河教授分别介绍了新一代BTK抑制剂泽布替尼的研究回顾,中国生物类似药发展现状和汉利康3期临床研究OS数据发布,BTK抑制剂治疗选择,和多美素中国研究数据。
医院的黄海雯教授主持下,陆军医院的陈洁平教授梳理了新型治疗CAR-T的研究进展。CART细胞治疗恶性血液病疗效显著,然而实体瘤肿瘤由于缺乏特异性抗原和免疫异质性肿瘤微环境而疗效不理想,克服抗原丢失复发,使用工程技术提高疗效和安全性是未来研究方向。
陈洁平教授
西安医院郭卉教授和黄河教授作为讨论嘉宾,就CART联合治疗,实体瘤中促进CART到达原位,进行CART治疗的条件的问题进行讨论。
刘艳辉教授主持,医院的李小秋教授回顾了结外DLBCL病理进展,包括WHO分类,EBV阳性DLBCL,伴有IRF4重排的LBCL,原发性纵隔大B细胞淋巴瘤(PMBL)等病理特征及基因型进展。
李小秋教授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意义邹青峰教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吴秋良教授进行讨论,就NGS的应用,脑脊液、血液标本是否可作为诊断补充,CD20、CD30百分比等问题发表观点。
北京大学医学部高子芬教授主持,刘卫平教授讲述了成熟T和NK细胞肿瘤的WHO分类,PTCL伴滤泡辅助T细胞(TFH)表型,间变大细胞淋巴瘤,EBV相关淋巴增殖性疾病和淋巴瘤等T细胞淋巴瘤病理研究进展。
刘卫平教授
医院陶卫平教授和医院吴萍教授就T细胞淋巴瘤诊断的分子问题展开讨论。
医院的朱远教授主持,医院伍钢教授梳理了淋巴瘤相关放疗的研究进展,包括PET/CT对淋巴瘤放疗的指导作用,胃MALT淋巴瘤、中枢淋巴瘤等少见淋巴瘤的放疗进展,并介绍了放疗新技术和新设备的应用。
伍钢教授
医院陈兴贵教授作为讨论嘉宾,探讨了中枢淋巴瘤的放疗,放疗联合治疗等问题。
医院邢晓静教授主持,医院的张明智教授分享了结外NK/T细胞淋巴瘤研究进展。张明智教授系统讲述了NK/T细胞淋巴瘤的新分期系统,发病机制研究,化放疗和免疫治疗进展,中枢复发预防方面的进展及今后研究方向。
张明智教授
医院*玲教授,医院蒲兴祥教授就PET/CT、循环肿瘤细胞(CTC)等在诊断中的价值,免疫治疗的前线应用,早期NK/T细胞淋巴瘤的放化疗等问题进行讨论。
医院的折虹教授主持,广西医院的彭志刚教授分享了血管免疫母T细胞淋巴瘤研究进展,包括免疫表型特征,初治患者中来那度胺+CHOP21,BV+CHP等方案的疗效,及R/R淋巴瘤患者的方案选择。
彭志刚教授
医院周明教授,医院洪煌明教授展开讨论,就各肿瘤方案的比较,免化疗的人群选择,PD-1表达和预后的相关性等问题进行讨论。
李志铭教授主持,医院的徐兵教授讲述了滤泡性淋巴瘤研究进展。徐兵教授讲述了初治滤泡淋巴瘤一线方案如何优化,R/R滤泡性淋巴瘤的靶向治疗进展和CART治疗在R/R淋巴瘤中应用数据。
徐兵教授
医院罗治彬教授,广州中医药大学翟林柱教授进行讨论,内容包括转化的预测因素,维持治疗,PET/CTSUV值对于疗效的预测,无化疗方案等。
最后,医院的薛宏伟教授主持,医院的杨申淼教授分享了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研究进展,包括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自体干细胞移植强化,利妥昔单抗在诱导中的作用和化疗选择,继发性中枢淋巴瘤中大剂量甲氨蝶呤的预防作用,新型靶向药物的后治疗数据等,而液体活检和新药探索则是未来发展方向。
杨申淼教授
广州医院冯茹教授,医院谢颖教授分享了临床诊疗经验,并就中枢复发的预测因素,诱导方案的分层治疗等进行讨论。
大会最后,大会主席林桐榆教授进行了会议总结。感谢各位讲者、主持和讨论嘉宾的贡献,打造了一场丰富的学术盛宴,并感谢会务的辛勤工作,期待下次再见。
责任编辑:Ervin排版编辑:Dawn版权声明版权归肿瘤资讯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良医汇-肿瘤医生APP”。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