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淋巴结炎治疗专科医院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没有人不保存的中医急救系列十二大法
TUhjnbcbe - 2021/6/15 20:43:00
如何快速治疗白癜风 http://pf.39.net/bdfyy/

中医急救系列之一:休克急救法

日常生活中有时会遇到朋友或亲戚突然昏厥的情况,常见原因有一过性脑缺血、心脏病、低血糖反应等,也可在情绪过度激动时出现,应根据患者的病史做出初步判断。若患者有糖尿病,长期服用降糖药物或注射胰岛素,并且近期饮食不规律,低血糖可能性较大,建议测手指血糖是否低于或接近3.9mmol/L,若是低血糖则应紧急给予果汁、温糖水等高糖饮料,并近期内暂停降糖药物,及时就诊。若不是低血糖,则可参考以下几种常用急救法。

倪海厦医师急救经验:1针刺人中(或掐人中):

当有人发病,昏迷过去时,他可能是心脏病,也可能是中风,溺水。我们不管是什么原因,第一个先针“人中”,就是鼻子下方、嘴唇上方的水沟处,把它分三段,取上面三分之一处下针,下针时,针要斜刺往上,若没有针则可用力掐人中。这是民间最常用的手法。

2“十宣”放血:

若仍未醒,第二个就是“十宣”放血。“十宣”就是在十只手指头的指尖放血。我们可以一次握住五个手指,针拿起来,一、二、三、四、五,一下子就刺完,五只指头一起挤放血。这是老师傅的手法。

3脚趾放血:

若仍未醒,再将脚的十个趾头尖放血。

4针刺足部“涌泉”穴:

若还没醒,就再下“涌泉”穴。将脚掌一握起来,会看到“人”字纹,人字纹的纹头就是穴道。这是我们的急救大穴。

5“百会”放血:

若还不醒,就在“百会”放血。“百会穴”一般是放血用。我们不下针。当病人整个脸都是呈现红色时,就是刚中风,就在百会放血。

百会穴位置:从额头往上到顶,再由两耳尖直上,两线相交的一点,再往后半寸,会摸到一个凹洞,就是百会穴。放血时,让病人躺下头靠着床沿往下垂,在百会放血后,病人会感到一阵清凉,凉到嘴巴,就可以讲话,凉到手脚,手脚就可以活动了。

董延龄中医师经验:

除了掐人中,董医师还提出“狠掐臂前大筋急救法”。

方法:高举患者大臂(男左女右)寻取臂前大筋,一手举臂,以另手拇食指二指掐起患者臂前大筋,旋掐旋放,连续三次,五次或七次,患者若为心因性之休克,多可迅即复苏,此方用于晕针所致之休克,亦甚有效。

臂前大筋应为心包经,深度刺激可改善心肌供血,调节心律失常,与中里巴人提出的三点一线(推按心包经,点劳宫穴、内关穴、心包瘀滞点)疗法有共通之处。

民间经验习惯:一般按以下顺序:

1掐人中,2揉内外关(用拇指、食指对揉内、外关穴,并用力于上),3推大陵(用拇指推行大陵穴至曲泽穴),4再擦手足心(术者用掌侧迅速的摩擦手心、足心,以皮肤热为度),5最后按百会(用指点按百会穴,可长按1—3分钟)。

穴位的位置可参考针灸图谱。内关穴定位:在前臂掌侧,当曲泽与大陵的连线上,腕横纹上2寸(患者三横指),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这种方法只是在来不及送医时的权宜之计,可收暂时的缓解之效,若能来得及送医,仍以送医处理为宜。

中医急救系列之二:中风预兆及处理

中风也叫脑卒中。分为两种类型: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中风是中医学对急性脑血管疾病的统称。它是以猝然昏倒,不省人事,伴发口角歪斜、语言不利而出现半身不遂为主要症状的一类疾病。

中风有预兆。许多病人表现为头晕、眼睛突然发黑、原因不明的跌跤、哈欠不断等症状,这些都可能是中风的预兆,但是这些症状都没有特异性,不一定会中风。如果是服用降压药导致血压过低而导致反复头晕,一般头脑总是处在脑缺血的状态,则很容易中风。因此西医在脑梗急性期,不推荐降压,以保障脑供血。可见西医本身对于本病的发生和治疗也处在两难的矛盾之中。

中风的预兆,第一个是手前面三个指头麻(拇指、食指、中指)。这个麻一旦的出现,大概六个月以内会中风。那如果说这个麻是出现在足阳明胃经上面,如果脚前面足阳明胃经从足三里到解溪那一带会麻时,可能两个星期内会中风。

中医在预防中风方面有丰富的经验。

根据倪海厦医师的经验,中风之前遇到这种麻的现象,应该赶快灸足三里。灸的时候要灸到他不麻,起了水泡就把水泡刺掉,起了疤都没关系,灸个九壮、十一壮、十五壮,灸完第二天再灸,在灸的过程中就让麻木消除。

另外,可以配合中药的使用,整体调理。中医的活血药如川芎、丹参、桃仁等绝对不比阿司匹林等西药差,而且没有脑出血、胃出血等副作用,古籍记载的上千金三黄汤、小续命汤等方剂都有很好的防治中风的效果,应在医师指导下应用。

中医急救系列之三:醉酒

倪海厦医师经验:耳穴解酒穴


  临床上经常遇到急性酒精中毒(醉酒)、发酒疯、胡言乱语的病人,这在耳珠女孩穿耳洞的地方,放两滴血出来,这是解酒穴。如果已经先打洞了,穴道却仍还在,在解酒穴旁边放血,一般来说醒酒,马上醒过来。

食疗方法

1溪黄草:可取30克左右煮茶饮用。

溪黄草是民间草药,俗称熊胆草、香茶菜、土黄连等,被瑶族称为神仙草,具有清热利湿、退黄祛湿、凉血散瘀的功效,用于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急性胆囊炎、痢疾、肠炎、跌打瘀痛等病症。溪黄草在广东各地临床应用普遍,并可以加速酒精代谢、减轻肝脏负担,迅速修复肝肾损伤,明显缓解头晕脑胀,胃部不适、恶心呕吐、运动失调等酒后不适反应,让您在第二天迅速恢复精力。

2葛花、葛根解酒茶:

葛花为豆科植物葛的干燥花,解酒醒脾,用于饮酒过度,头痛,头昏,烦渴,胸膈饱胀,呕吐酸水等伤及胃气之症。很多国产解酒药都是葛花作为原材料,葛花解酒茶组份有葛花、万寿果、枸杞、葛根、菊花、桂花、酸枣、陈皮、人参、甘草、绿茶等。最宜饮酒时伴随饮用,即有解酒护肝肾的效果,效果令人满意。也可单用葛花10-15克,加茶叶少许煮茶饮。另外枳椇子、菊花、甘蔗汁、苦参、肉豆蔻等药物也有很好的解酒效果。《肘后备急方》:大醉酒,连日烦毒不堪,可用葛根煮饮。

3菊花解酒茶:

《外台秘要》治酒醉不醒:九月九日真菊花,为末,饮服。

中医急救系列之四:心律不齐

在治疗心律不齐时,用关元穴的次数最多。在中医的观念,正常人心脏在跳,如果手脉跳54下停一下,这以上都是正常。

内关穴位于前臂内侧腕横纹正中上两寸(就是自己的两个大拇指的宽度),当掌长肌健和桡侧腕屈肌健之间。据报道,针刺或按揉内关穴可以较为迅速的改善心脏缺血状态,双向调节患者心率,对于轻度传导阻滞也有改善作用。通常针刺或按揉治疗以后,患者胸闷、心悸、心前区不适等症状能得到满意改善,并有提高心功能的作用。

我对于针灸涉猎不多,但内关穴是我常用的急救穴位之一。常用于改善心悸、胸闷等心绞痛和心律失常症状,效果不俗。一次夜班有位80岁老太太,高血压,心律失常,早搏,入院后调整了降压药,连续两天夜里血压偏高,/mmHg上下,凌晨2点血压高,诉头晕、心悸。给她吃了一粒降压药,5点血压下降至正常范围,仍诉心悸。听诊心率在90次/分上下,早搏频发。因科室不备心电图机,想先处理一下,于是右手为患者按摩左手内关穴,左手拿听诊器听诊。非常神奇的时,3分钟后听诊心率就明显下降,早搏基本没有了,患者自觉也好多了。我快被震撼了,太牛了!

前些天还有一次,同事护士小傅因为连续操劳过度,医院迎接检查,过度紧张,突发胸痛、胸闷,在值班室吸氧约半小时还不能缓解。心电图提示有心肌缺血。护士长找我帮忙,因为应用关元、天突、中脘等穴位不方便,遂先针两侧内关,自觉酸胀等针感明显,左侧留针,右侧取针后仍有酸胀感,约1分钟胸闷胸痛即迅速缓解。留针15分钟后取针,后未再发作。

中医急救系列之五:心跳骤停

心跳骤停多发生于冠心病、心功能不全的患者,中老年人多发。心脏停止跳动的时候,现代医学建议先于心前区拳击,使心跳复苏。如仍未复苏者可继行心外按摩。

少府穴是心脏病的急救大穴。中医除了心前区拳击,倪海厦医师认为应针灸关元、巨阙、少府。当少府针下去,心脏还没有恢复跳动,那这个病人就很难挽回了。涌泉、公孙也可用在心脏病急救方面。

有医家提出,复苏后的心跳,可针刺内关穴及哑门穴,可增强心肌的收缩力,调整心律,防止心跳再度停搏。待诸位验证,提供第一手经验。

少府穴:少府穴是手少阴心经的穴位之一,位于手掌面,第4、5掌骨之间,握拳时,当小指尖处。取穴时仰掌,手指屈向掌心横纹,当小指指尖下凹陷处是穴。

中医急救系列之六:胸痛

胸痛有很多原因,除了皮肤上的带状疱疹和肋间神经痛以及气胸,以心脏病多见。如果病人有心脏病,心脏和肺必须同时治疗,除了胸闷胸痛以外,气短,走几步就喘。“公孙内关胃心胸”,胃、心脏、胸(就是指肺)通通可以治,内关穴简单易取,是第一选择。喘不过气加针肺俞、中府,肺募穴太渊。

倪海厦医师及中里巴人的经验都可以参考,还可以平时运用第二掌骨诊疗法保健,多揉第二掌骨心肺点及耳穴的心肺部分,也可以用耳针。

倪海厦医师提出心脏三针,病人躺平后,下针巨阙、关元、天突,这三个穴道下针,病人的心痛就会去掉。尤其是在治疗心痛彻背,背痛彻心,或者是心肌梗塞。这三针下去后,这个气会到第十椎下,这个气会集中到这边,再下到脊椎骨上面,把气导出来。如是刺痛的话,表示有瘀血堵到,闷痛则是气机不畅,治疗也不一样。

1心脉瘀阻:瘀血阻滞则表现为胸部刺痛,疼痛部位多固定。舌质暗红或紫案,舌底可见静脉怒张,脉涩。

1.1药物治疗:

以活血化瘀为主,同时可酌加温阳药提高疗效。成药中麝香保心丸、复方丹参滴丸等均可临时奏效,平时可服用血府逐瘀胶囊等巩固疗效。活血化瘀药物不宜长期单独使用,应同时注意顾护正气,加以益气补血、温阳复脉的药物。

1.2针灸:

针灸即可临时救急,又可作为药物辅助,在缺医少药时更是重要。针灸巨阙、心俞(俞募治疗),小肠经的募穴关元穴,还可加心经的少府穴、神门穴、劳宫穴,以及天应(疼痛点)下针。

1.3耳穴:心脏点耳穴埋针或按压王不留行子、磁珠,平时及发病时可按压刺激。

对这些穴位用针较快,但也可用按揉点穴法。同时可以参考中里巴人的三点一线法按揉(对下面的气机郁滞也有效果):内关穴、心包瘀滞点、劳宫穴——心包经的按揉。

2气机郁滞:闷痛为主,甚至胸口有压榨感,大多是气堵到了,常见于平时心情抑郁、容易生气的人。

1.1药物治疗:一般可以用速效救心丸、麝香保心丸等,平时可服用瓜蒌薤白半夏汤、枳实薤白桂枝汤等。

1.2针灸:

针灸公孙、内关、天突,巨阙、关元,然后针背后的第十椎下(导气法)。

1.3耳穴:心脏点耳穴埋针或按压王不留行子、磁珠,平时及发病时可按压刺激。

若对于瘀血跟气滞分不清楚,可以先在公孙、内关、巨阙、关元下针,胸痛大都可以去掉。若痛在肾经,就下对侧的然谷、涌泉,要按照经络来取子穴、井穴,“井主心下满”,针后病去的很快。要根据疼痛部位的经络循行决定取穴。

平时无事时,可以经常按摩内关、公孙、劳宫及第二掌骨心肺点等穴位,灸关元,可以预防心脏病的发生,起到有病治病,无病防病的作用。

中医急救系列之七:胃痛

随着大众对养生保健的重视,足三里日益为大众所熟悉,许多养生书上都对其保健作用赞不绝口。唐朝名医孙思邈的《千金要方》云:“若要安,三里常不干。”意思是说使足三里穴常常保持湿润的状态,即常灸足三里,久之使穴位处出现小水疱、结痂,形成瘢痕,有强身健体、延年益寿之效。孙思邈本人常用此法,至年老犹视听不衰、神采甚茂,寿至百岁。因此许多名医都提倡男性在年过三十后,时常灸足三里以延缓衰老。在德川时期,日本政府已将三里灸列入政府健民措施,提倡全民施灸,长幼无异,妇孺皆然。

足三里穴是“足阳明胃经”的重要穴位,位于外膝眼直下三寸(约四横指)、胫骨前嵴外侧一横指处,按揉多有酸痛感。足三里除了保健,还有治疗胃痛的疗效,在外出旅游或夜间仓促无药之时,不失为急救的上策之选。记得我刚上班不久,一次值夜班,凌晨3点左右一位住院的一位老先生突发上中腹绞痛,表情痛苦,额上汗出,一刻钟左右尚未缓解,故护士紧急叫笔者查看。当时考虑为胃绞痛,因医院药物准备不全,笔者见其体检腹部无明显肌紧张,排除胃肠穿孔,故予按压推揉双侧胃经足三里,约3分钟后疼痛减轻,5分钟左右疼痛基本消失,未再用药,一周后出院胃痛也未再发作。一次坐火车,碰到一位外出旅游的阿姨,早上吃坏了东西,恶心呕吐,胃里隐痛不舒服,火车上也没有药品,我尝试帮其按揉足三里,配合第二掌骨胃点和内关穴,大概过了几分钟,恶心不适减轻,后让其自行按摩,症状也逐步缓解。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相信每个中医师都曾有过类似运用针灸推拿急救的实践,但有些人从自己的有限认知出发,否认中医的急救作用,迷信自己,缺乏“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科学学习精神,固步自封,令人惋惜。

针灸学《四总穴歌》中的“肚腹三里留”,总括了足三里穴对胃肠消化系统疾病的重要治疗作用。其所以能治疗胃肠疾病,乃因足三里是阳明胃经之合穴。胃属土,阳经的合穴也属土,故本穴为土经的土穴。此外,足阳明胃经的脉气属胃络脾,其循经路线,从头至足,经过肚腹。根据“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原则,足三里为治疗胃肠疾病的要穴,具有调理脾胃、通腑导滞等功效,凡一切胃肠疾病,不论虚、实、寒、热之证,都可针灸足三里治疗。临床多用于治疗胃痛、呕吐、呃逆、腹痛、便秘、泄泻、痢疾、肠痈等病症。

值得注意的是,对胃癌、胃出血的病人不宜按揉、针灸足三里,促进胃蠕动,反而有加重出血的危险,切记。

另外,第二掌骨诊疗法中脾胃点附近寻找压痛点,旋转按揉也有缓解效果。

中医急救系列之八:急性腹痛

腹痛的原因很多,大致分为:伤寒腹痛、中暑腹痛、气滞腹痛、虫积腹痛、气滞腹痛、虫积腹痛、食积腹痛等。其疼痛症状各不一样,但止痛手法大致相同。
  (1)掐内关、足三里、行间:用手指压以上穴位。
  (2)拿肩胛、腹肌:用手指拿提肩胛筋、腹部大筋。
  (3)摩脐中:用手掌摩揉脐中,以肤热为度。
  (4)按天枢、中脘:用手指点两穴。
  (5)推脊椎:用两拇指从大椎穴往下推行。反复多次。若是受寒、气滞、中暑等导致腹痛,可选用藿香正气胶囊或丸,或用热毛巾热敷,或用橘皮生姜泡茶饮用,均可有缓解效果。若是腹泻、腹痛,口干不怕冷,肛门灼热,可选用黄连素口服。若感冒后出现腹泻,肛门灼热感,大便稀溏,微微发热,可选用葛根芩连丸或汤剂。

另外,第二掌骨诊疗法中脾胃至腰腹点附近寻找压痛点,旋转按揉也有缓解效果。在腹痛时饮食应注意清淡,喝小米粥等可有养胃健脾的效果。

中医急救系列之九:胆囊炎、胆结石急性发作

胆结石急性发作多呈持续性右上腹痛,阵发性加剧,可以向右肩背放射,往往会伴有恶心、呕吐。有部分患者可以在几小时后临床症状自行缓解。如果胆囊结石嵌顿持续不缓解,胆囊会继续增大,甚至会合并感染,从而进展为急性胆囊炎,如果治疗不及时,少部分患者可以进展为急性化脓性胆囊炎,严重时可以发生胆囊穿孔,临床后果严重

一般可选取胆俞、胆石点针灸或按揉,多可较快缓解。在饮食上应注意避免油腻,特别是煎鸡蛋,防止病情复发。

1.胆俞:位于第十椎外开一寸半,尤其是胆结石发作时,压的会很痛。胆结石治疗好了以后,压痛点就会消除。

2.胆石点:从阳陵泉正下差不多一寸的距离,是奇穴胆石点。在两个肌肉的中间找压痛点,下针后疼痛就去掉了。

还可以配合巨阙、小肠的募穴关元穴,以及背后心俞,胆募日月等穴位。

在急救方面,这些穴位都是法宝,说不定旅游时就用上了。

中医急救系列之十:咳喘

公孙内关胃心胸,气喘时无论是肺气肿、还是支气管炎、哮喘,公孙、内关都可以用,喘可减轻一半。再下肺经的中府透云门、肺俞(第三椎外开一寸半),病久还可加肺募穴太渊。。

气喘突然发作的时候,还可以指压胸骨旁的俞府及彧中,俞府是肾经的最后一个穴道,当锁骨下缘,前正中线旁开2寸;彧中位于胸部,当第1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2寸。临床上扎俞府跟彧中时,针刺时从一寸半往二寸斜刺,扎在两个肋骨中间,应避免过深而伤到肺脏。

注意,气喘若是吸入困难,要在肾治疗;如果是吐气困难,要在肺治疗,以治肺为主。

中医急救系列之十一:溺水

若不慎溺水,因水吸入体内,闭塞呼吸,使气血停顿,很容易丧生。溺水者重则人事不省,脉息全无。应使溺水者俯卧位(脚高头低较佳),以控出肺内积水,恢复其呼吸、心跳为主要方法,但不可倒提出水。古人有置患者俯卧于牛背上,两边用人扶策,徐徐牵牛而行,在行走过程中实现反复挤压胸腹,增加胸腔压力,排出积水的方法,可活学活用。若心跳停止,可配合心肺复苏法。
  1、点穴手法
  (1)按压胸背:患者俯卧,头低足高。术者用手按压胸背,应有节奏地一按一松。
  (2)吹鼻吸嘴:使患者平躺。术者将气吹入鼻内,然后捏住。用口对著患者的口深深吸气,须反复多次(旨在吸出积水)。
  (3)吹窍穴:用气吹动耳窍。《急救良方》提出:急解衣带,艾灸脐中,仍令两人以芦管吹其耳中,即活。

(4)掐十宣:用手指深陷十宣穴。
  2、华佗神方:或使人抓住死者双足,反背在肩上,行走1公里左右,则水必由口中而出。使患者休息片刻,然后以生半夏丸纳其鼻孔中,必取嚏而苏。急以人参9g,茯苓30g,白术、薏仁、车前子各15g,肉桂3g,煎汤半盏灌之,旨在用汤药祛除体内积水,无不生全也。

3、《急救良方》告诫切不可倒提出水。建议救起放大凳卧着,脚后一侧凳子坫起砖二块,使溺水者呈脚高头低俯卧位。然后用盐擦脐中,待水自流出。但心下温者皆可救。则待患者醒后,建议以苏合香丸之类或老姜擦牙。

现代急救多注重在一时,而古人则考虑更加周全,可避免以后落下后遗症。

中医急救系列之十二:中暑

在烈日下曝晒或高温环境下重体力劳动一定时间,有人容易出现发热、头晕、头痛、皮肤灼热、恶心、呕吐,甚至昏厥、痉挛等中暑症状。婴幼儿、65岁以上的老年人、患有精神疾病、以及心脏病和高血压等慢性病的人群更易发生危险,应格外予以
  (1)掐十宣:用手指尖深掐十宣穴。发热时可十宣放血。
  (2)推大椎:用手迅速由上往下擦大椎穴处,以肤热烫为度。
  (3)拍心窝:用手动沾冷水或白酒,拍打心窝处。
  (4)揉五心:用手治指揉动手心、足心、背心处,以肤热润为度。
  (5)捏脚址:用手掌一把握住脚趾,进行有节奏的握捏。
  (6)按太阳:用两拇指按太阳穴。
  (7)拿眉轮:用姆、食指对拿眼匡眉轮等。

《急救良方》提出:救夏月途中热死者,不可用冷水灌沃,及以冷物逼外,得冷即死。宜移置阴处,急取路上热土,于死人脐作窝,多令人尿溺于脐中。又取路上热土并大蒜同研烂,水调去渣灌下。

点个”在看“并转发,一起为中医智慧加油!

如需要了解更多秘方内容,可

1
查看完整版本: 没有人不保存的中医急救系列十二大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