阑尾残株炎是阑尾切除术后,由于各种原因而导致的阑尾残端再次发生的炎症,主要原因为医生经验不足或解剖变异造成的阑尾残端留下过长,如超过1cm即可导致本病。可发生在阑尾切除术后数日至数年不等。被认为是阑尾切除术后的少见并发症,以往的统计资料其发生率为0.5%。由于对本病缺乏认识而且缺少简便有效的检查诊断方法,多被误诊为肠粘连,临床报告的病例大多是在手术中才得到明确的诊断。
长期以来,有关本病的超声报道不多,说明普通超声对本病的诊断价值有限。近年来,高频探头得到广泛应用,其近场的分辨率有了很大提高,在加压扫查后可得到更为精确清晰的阑尾区图像,更重要的是超声医生对本病的认识不断加深和经验不断积累,都为超声诊断阑尾残株炎提供了有利条件。
阑尾残株炎的声像图改变
炎性包块型
此型较为多见,声像图表现为右下腹低回声团,当合并脓肿时,周围可见不规则低或无回声带包绕,内可有强光斑或块状强回声光团,常伴有后壁增强效应。
与急性阑尾炎合并阑尾周围脓肿的声像图基本相似。应当指出的是本型阑尾残很多因高度水肿、坏死,很难从图象显示出阑尾残根。
此型患者症状重,体征明显,如抵抗力降低或治疗不及时易发展为化脓性腹膜炎。
残株水肿型
见下图该例曾反复多次行超声检查,于右下腹压痛最明显处可见0.7cm×0.9cm管状低回声,其横径呈圆型,与急性阑尾炎改变相似,只是长度明显变短,类似椭圆形淋巴结。当症状加重时,该低回声相应增大,周围出现低回声带。抗炎治疗后周围低回声带消失,症状减轻。
本型声像图有一定特异性,需用高频探头仔细探查,否则极易漏诊。
此型采用抗炎或中西结合疗法常能获得较好疗效,但极易复发。
鉴别诊断
本病主要与回盲部肿瘤、结核和回盲部肿大淋巴结等进行鉴别。
大多数情况下本病声像图的特异性不强,仅凭一次检查不宜做出明确提示,对在右下腹超声发现局限低回声区的可疑病例,应多次复查,动态对比发作期与缓解期的图像改变,如发作期图像病变区扩大而缓解期图像病变区缩小或消失则支持本病的诊断。
而回盲部肿瘤和结核声像图无此特点。
对可疑病例可建议结肠镜或钡灌肠协助证实。结肠镜对本病有较高的特异性,有学者报导14例阑尾残株炎中有13例肠镜发现阑尾开口异常。并总结本病的肠镜特征为:
1、部分盲肠变形狭窄,阑尾开口充血水肿。
2、开口内可看到脓性分泌物。
3、开口处呈小憩室炎改变。
4、开口闭塞,外观呈黄豆大小炎性息肉。
5、肠镜下导管造影可显示残株长短。
另外,还可采用钡剂灌肠X线检查,典型病例可见钡剂进入阑尾残端呈“鹰嘴样”改变。
注意事项
1)系统可靠的病史是诊断本病先决条件,要重点询问阑尾切除的时间、地点、是否为腹腔镜下切除及术后恢复等有关病史,切忌检查时“一言不发”。一般情况下,由于经验医院手术质量相对不高,医院和经腹腔镜进行阑尾切除术的病例应高度警惕有无本病的可能。
2)检查前应常规腹部触诊,手是超声医生的“第二个探头”,通过触诊,仔细体会压痛的位置、有无包块、包块的大小、深浅及活动度。对于阑尾除后右下腹有固定压痛而被长期诊断为“肠粘连”病例,应作本病的重点筛查对象。
3)探查时要适当加压,尽量让病变部位处于高频探头的近区位置,以获得高质量的超声图像。
4)局限性:对合并肠梗阻、肠胀气及肥胖的病例超声常难以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