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美雪
来源:掌上医讯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boweldisease,IBM)是一种病因尚不十分清楚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colitis,UC)和克罗恩病(Crohn’sdisease,CD)。IBD在我国已成为消化系统常见病。IBD学组在借鉴国外最新共识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研究成果和实际情况,对我国年IBD诊断和治疗共识意见进行了修订,笔者现将修订更新部分进行如下总结,供临床参考。
第一部分UC诊断
一、诊断标准
由于UC的诊断缺乏金标准,且病理组织改变无特异性。新版指南增加了诊断存在疑问时的解决办法。
「若诊断存疑,应在一定时间(一般是6个月)后进行内镜及病理组织学复查。」
(二)结肠镜检查
结肠镜诊断标准更加细化,提出了相对特异性的镜下表现,这对临床诊断非常重要。
2轻度炎症的内镜特征为红斑,黏膜充血和血管纹理消失;中度炎症的内镜特征为血管形态消失,出血黏附在黏膜表面、糜烂,常伴有粗糙呈颗粒状的外观及黏膜脆性增加(接触性出血);重度炎症内镜下则表现为黏膜自发性出血及溃疡。缓解期可见正常黏膜表现,部分患者可有假性息肉形成,或瘢痕样改变。对于病程较长的患者,黏膜萎缩可导致结肠袋形态消失、肠腔狭窄,以及炎(假)性息肉。伴巨细胞病毒(cytomegalovirus,CMV)感染的UC患者内镜下可见不规则、深凿样或纵行溃疡,部分伴大片状黏膜缺失。
2如出现了肠道狭窄,结肠镜检查时建议行多部位活检以排除结直肠癌。不能获得活检标本或内镜不能通过狭窄段时,应完善CT结肠成像检查。
(三)黏膜活检
对黏膜活检更新了以下内容:
2如有隐窝上皮异型增生(上皮内瘤变)或癌变,应予注明。隐窝基底部浆细胞增多被认为是UC最早的光学显微镜下特征,且预测价值高。组织学愈合不同于内镜下愈合。在内镜下缓解的病例,其组织学炎症可能持续存在,并且与不良结局相关,故临床中尚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