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期我们讲述了引起儿童腹痛的常见原因之一——小儿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相信大家对此都有了一定的了解。那么今天小编就带大家一起学习一下引起小儿腹痛的另一常见原因——小儿急性肠套叠。
小儿肠套叠是指一段肠管套入其邻近的另一段肠管内,使该段肠壁重叠并拥塞于肠腔内,可导致急腹症和急性肠梗阻。
主要患病群体:好发于6个月-2岁婴幼儿,其中1岁以内者占65%,2岁以内者占85%。肠套叠一年四季均有发病,以春末夏初发病率最高,在我国发病率较高,占婴儿肠梗阻的首位。
肠套叠常见病因是什么?
病因尚不清楚,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1)饮食改变生后4~10个月,为添加辅食及增加乳量的时期,也是肠套叠发病高峰期。由于婴儿肠道不能立即适应所改变食物的刺激,导致肠道功能紊乱,引起肠套叠。
(2)回盲部解剖因素婴儿期回盲部游动性大,回盲瓣过度肥厚,小肠系膜相对较长,婴儿90%回肠瓣呈唇样凸入盲肠,长达1厘米以上,加上该区淋巴组织丰富,受炎症或食物刺激后易引起充血、水肿、肥厚,肠蠕动易将回盲瓣向前推移,并牵拉肠管形成套叠。
(3)病毒感染系列研究报道急性肠套叠与肠道内腺病毒、轮状病毒感染有关。
(4)肠痉挛及自主神经失调由于各种食物、炎症、腹泻、细菌毒素等刺激肠道产生痉挛,使肠蠕动功能节律紊乱或逆蠕动而引起肠套叠。
(5)遗传因素有些肠套叠患者有家族发病史。
(6)先天性肠管畸形和其他器质性疾病如梅克尔憩室、先天性肠重复畸形等都会成为急性肠套叠的诱因。
肠套叠的典型临床表现有哪些?
01腹痛
为肠套叠的首发症状,占就诊主诉的90%~%。但是由于宝宝自己不会详尽讲述,临床上可表现为突然发生哭闹、屈腿、面色苍白。腹痛缓解时仍可玩嬉或入睡。反复发作后,患儿精神渐差、嗜睡、面色苍白、精神萎靡甚至出现休克。体质较弱或在肠炎、痢疾基础上发生肠套叠的病儿可无剧烈哭闹,仅表现为阵阵不安和面色苍白,较大儿童患肠套叠时腹痛发作间歇期一般较长。
02呕吐
肠系膜受到牵拉引起的反射性呕吐。为婴儿肠套叠的早期症状之一,常在阵发性哭闹开始不久即有发生,初为奶块或其他食物,以后常夹有胆汁,12~24h后,呕吐可渐停止,但常有拒绝哺乳或饮食。较晚再次呕吐,甚或吐出物为粪臭液体,说明套叠所致之肠梗阻已十分严重。
03腹部包块
在2次哭闹的间歇期检查腹部。检查自右下腹开始,依次摸右季肋部,上腹中部及左腹部,因婴幼儿肠套叠以回盲型居多,肿块的部位多沿结肠框分布,严重者可达直肠。肿块表面光滑,可活动,形状多如腊肠或香蕉状,中等硬度,略带弹性。此为确立诊断最有意义的体征。发病超过1~2天者,因套叠部以上小肠胀气显著,故往往难以扪及肿块。
04便血(果酱样血便)
婴儿肠套叠发生血便者达80%以上,为首要症状就诊,多在发病后6~12小时排血便,早者在发病后3~4小时即可出现,为稀薄黏液或胶冻样果酱色血便,数小时后可重复排出。
05全身情况
随肠套叠的病情进展可出现精神萎靡,表情冷漠,呈重病容。48h后出现肠坏死者可产生腹膜炎体征,全身情况更趋恶化,常有高热、严重水电解质失衡、明显中毒症状与休克等表现。
肠套叠的超声表现:
①横断面呈“同心圆征”,做连续横断面扫查,其外径大小及同心圆结构基本无明显变化;
②纵切面呈“套筒征”,其相平行的强弱回声带之间间距无明显改变,走形平直自然;
③扫查过程中有时可在同心圆内或肠套叠顶端出现实性肿块回声;
④彩色血流检查纵切面肠套叠内的系膜血管平直走行于其中央强回声带内,呈连续或短条索状,横切面肠管壁血管呈环状。合并肠道肿瘤时,探及肿瘤区域相对丰富杂乱血流信号或血流信号缺失。
肠套叠的治疗:
小儿急性肠套叠分非手术疗法和手术疗法两种。在非手术疗法中有空气灌肠、钡灌肠和B超下水压灌肠复位疗法,其中空气灌肠复位已被长期广泛应用。
欢迎大医院超声科,带您了解更多小知识!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