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淋巴结炎治疗专科医院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脾脏解剖及病变的影像学表现
TUhjnbcbe - 2020/12/29 18:43:00

No.1

解剖

位置:

位于左季肋部,胃底与膈之间,第9-11肋深面,长轴与第10肋走行一致,正常时在左肋弓下触不到脾;

脾的位置可随呼吸和体位不同而变化,站立位比卧位时低2.5cm。

形态:分两面、两端、两缘毗邻:膈面:紧贴膈肌,与左侧腹膜相邻接脏面:前部较大,与胃底相邻;后部与左肾上腺、左肾相邻;下部近结肠、胰尾韧带:血供:脾动脉:通常由腹腔干直径发出,在胃后部沿胰上缘向左走行至脾门,然后发出分支入脾,直径4-5mm脾静脉:脾门处位于脾动脉后方,沿胰后方脾动脉下方横行向右,由3-6支静脉汇合而成,汇入门静脉,直径5-8mm。组织学特征:脾脏主要由淋巴组织构成,分为被膜、白髓、边缘区和红髓,无皮质与髓质之分;脾内无淋巴窦,而有许多脾血窦。生理学功能:造血、储血、滤血和免疫功能。正常影像学表现:

位于左上腹的后方;横断面呈新月形,外侧缘光滑,内侧面形态不规则,可呈波浪状或分叶状;增强扫描动脉期脾脏呈花斑样,又称「五花脾」;

正常脾脏外侧缘不超过5个肋单元,下缘不低于肝脏最下缘,前缘不超过腋中线。

No.2

先天发育异常—副脾

指正常脾以外存在的,与主脾结构相似,有一定功能的脾组织,是异位的脾组织,发病率约10%-30%;

大部分为圆形/类圆形边缘光滑的结节,直径一般不超过2.5cm,多位于脾门及脾门附近,由脾动脉分支供血;

副脾与正常脾脏密度/信号及其强化方式、程度一致。

No.3

外伤—脾破裂

是外伤中常见的急腹症之一,CT检查及其正确诊断对指导脾破裂治疗至关重要;脾脏损伤的程度是选择脾保留手术的病理学依据,我国推荐使用4级法:

I级:脾被膜下破裂或被膜及实质轻度损伤,手术所见脾裂伤长度≤5.0cm,深度≤1.0cm;

Ⅱ级:脾裂伤总长度5.0cm,深度1.0cm,但脾门未累及,或脾段血管受损;

Ⅲ级:脾破裂伤及脾门部或脾脏部分离断,或脾叶血管受损;

Ⅳ级:脾广泛破裂,或脾蒂、脾动静脉主干受损。

CT平扫:有一定的局限性,CT平扫阴性时并不能完全排除脾破裂,如①撕裂裂口较小/脾实质密度反应性减低时,裂口密度与脾实质密度相近,外伤后短时间内血肿密度近似脾实质密度,平扫显示不佳,②脾血管断裂平扫不能显示,仅表现为脾门结构模糊或血肿形成;增强扫描:脾实质明显不均匀强化,裂口及血肿不强化,脾实质与病变之间形成明显的密度差;脾血管断裂时脾脏不强化或强化程度明显低于正常脾脏实质,提高了诊断准确率,因此具有极高的应用价值。

No.4

脾良性病变

脾梗死:由脾动脉的分支阻塞所致,造成脾实质缺血坏死,CT表现取决于栓塞的动脉及是否有侧支循环形成,通常CT可在2h后检出病灶,诊断特异性可达80%以上;典型的多表现为尖端指向脾门,底部靠近外缘的三角形或楔形低密度区,少数为圆形或不规则形低密度影,平扫时为低密度区,有时与正常脾实质难以区别,增强扫描对比度好、显示清晰,正常脾实质明显强化而梗死区无增强;如果整个脾脏梗死,在增强扫描时整个脾脏无强化,只有脾包膜强化。脾囊肿:可分为寄生虫性(以包虫性囊肿多见)和非寄生虫性(根据囊壁是否含有上皮细胞分为真性和假性囊肿);多为单发,平扫呈圆形/类圆形、边缘光滑锐利的病灶,囊壁菲薄,少数病灶囊壁可见弧形「蛋壳样」钙化,CT呈水样低密度,MRI呈长T1长T2信号;增强扫描无强化。脾血管瘤:脾脏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分为海绵状血管瘤(最常见)、毛细血管瘤和混合性血管瘤,通常无症状,但较大的血管瘤可伴有脾增大而压迫周围脏器产生相应的症状体征;影像表现类似于典型的肝脏血管瘤,CT平扫呈边缘清楚的稍低密度影,有出血坏死时,密度不均;MRI呈T1WI稍低信号,T2WI明显高信号(灯泡征);增强扫描病灶呈向心性强化或快进慢出表现,延迟期与正常脾实质密度一致或略高于正常脾实质。脾淋巴管瘤:一般认为多是脾脏淋巴系统先天发育不全、错构或继发淋巴管损伤致淋巴引流梗阻、管腔异常扩张甚至呈瘤样增大而形成的一种良性淋巴管畸形,病理呈毛细血管状、海绵状及囊状表现,是一种良性病变而并非真正肿瘤;表现为脾内单个或多发囊状病灶,其内可见厚薄不一的分隔,分隔可有钙化,囊内为淋巴液,含蛋白成分,CT密度高于单纯的囊肿,MRI-T1WI呈低信号,T2WI高信号,纤维分隔表现为T1WI略低信号,T2WI略高信号,钙化T1WI及T2WI均呈低信号;增强扫描病灶边缘及分隔轻度强化,但不伴有异常强化的壁结节。脾错构瘤:是一种生长缓慢的罕见的良性肿瘤,一般认为其发生基础是由于脾胚基的早期发育异常,当脾错构瘤成分的组合比例和脾正常成分基本一致时,又称为脾内副脾、纤维脾瘤、脾结节状增殖、脾缺陷瘤及脾腺瘤等;CT:单发实质性占位,偶为多发,平扫呈低密度,病灶中央偶见星状或团块状粗糙钙化,病灶轮廓不清,如含脂肪组织CT值小于-25HU;MRI:信号取决于肿瘤所含成分和各种成分的比例,多数呈T1WI等信号,T2WI略高信号;以平滑肌为主时T1WI、T2WI均为低信号;以脾组织和血管成分为主,则为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脂肪成分较多,则T1WI、T2WI为不同程度的高信号,可应用同反相位序列鉴别;增强扫描:不均匀明显强化。

No.5

脾恶性肿瘤

脾淋巴瘤:是脾脏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属于结外淋巴瘤,分为原发性及继发性,淋巴瘤一般是多系统发病,原发于脾脏者少见,报道少于1%,而其他部位淋巴瘤约半数累及脾脏,病理分型包括弥漫型、结节型及肿块型。弥漫型多表现为脾脏肿大,平扫及增强扫描常很难发现具体病灶,或增强扫描显示脾脏内弥漫细小点状、结节影;结节型和肿块型一般为多发或单发病灶,与正常脾组织分界欠清,CT呈稍低密度,MRI-T1WI呈等信号或等低混杂信号,T2WI信号略高于脾,也可略低于脾,肿块型病灶中央易发生坏死,增强扫描强化不明显,强化程度低于脾脏实质。脾血管肉瘤:是一种少见高度恶性的血管源性肿瘤,常见于成年人,临床主要表现为腹痛、发热、消瘦、贫血,病情发展迅速,多数患者早期即有转移;CT:脾内类圆形低密度肿块,边界不清,密度不均匀,可发生坏死、出血、钙化等;MRI:表现为脾大,表面呈波浪状的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出血灶T1为高信号,边界不清,边缘信号略高于病灶;增强扫描:早期明显强化,类似海绵状血管瘤,血管肉瘤易发生转移,常可见肝脏、腹膜后淋巴结转移。脾转移瘤:约占全身转移瘤的2%~4%,多为多发,单发少见,多发生于晚期肿瘤患者,血行转移多见,少数为直接侵犯或种植;表现为脾内多发结节,形态欠规则,可发生坏死、出血,边界不清,CT平扫为低密度,MRI-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合并出血或坏死时信号不均;增强扫描:病变显示更加清晰,典型者可呈「牛眼征」或「靶征」,当发生囊变时,囊壁可有轻度强化,内壁不光整。小结由于脾脏病变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常是发现病变并初步做出定性诊断的首选检查。点击下方关键词即刻获取相应文章影像征象动图解剖血管压迫

肺绒癌腹内疝

脊髓肿瘤卵巢肿瘤

大气道肿瘤及肿瘤样变

肺囊性变踝关节MRI

影像技术、影像诊断专业

消化道造影良性纤维性肿瘤

肝囊变

胸片

Poland综合征骨脓肿

腕创伤

关节软骨创伤

骨肿瘤空洞

侧脑室、三脑室、四脑室肿瘤节细胞瘤

GPA

胃间质瘤先天下腔静脉畸形ABC作者

歳鈅如歌编辑

小雪球责任编辑

晓倩题图来源

站酷海洛插图来源

作者提供投稿转载

penglong_medical

hotmail.
1
查看完整版本: 脾脏解剖及病变的影像学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