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杂病论》中的中药世界(36)
特别说明,文中方剂须在执业中医师的指导下使用。
经考古人员考证,汉代中药一两为15.克,一分为=3.9~4.2克。
古老的药
败酱草这味药不算很常用,但常见,李时珍就曾感慨:
"败酱草,善于排脓破血,所以张仲景治痈,古方妇科亦常用,而后人不知道习用,大概是因为没有遇到懂行的人吧。”
这味药很古老了,它是败酱科黄花败酱,百花败酱的干燥全草,也叫鹿肠,鹿首,马草,泽败,在我们贵州则叫胭脂麻,苦益菜,野苦菜。
在《神农本草经》中即已记载,这味药辛,苦,微寒,能清热解毒,消肿排脓,活血行瘀,作用部位是小肠,大肠,肌部,肉部。
这味药很安全,在南方一些地区,人们采摘来蒸,当成野菜食用。
它能治疗两大类疾病:
1、小肠,大肠,肌部,肉部出现的脓肿。推而论之,能够治疗下面这些部位的疾患——
肠部:急慢性阑尾炎,慢性溃疡性结肠炎,赤白痢疾,十二指肠溃疡等等。
肌部:痈疽肿毒,流行性腮腺炎,目赤肿痛等等。
肉部:肺痈。
2、妇人产后由于由于“血瘀”导致的瘀阻腹痛。
治疗肠部,肉部,妇人瘀阻腹痛多用煎服法,剂量干品在4g~20g之间,鲜者则可以用到50g~g之间。
治疗肌部疾病,如急性腮腺炎,痈疽肿毒多用鲜品外敷法。比如说,可以用黄花败酱鲜叶50g以上,配合生石膏25~50g,捣碎,再加鸡蛋清调匀,外服痛处,一付药可以敷24小时左右。如果严重,则需外敷,内服。此法对乳腺炎,淋巴管炎,痈,疖等疾患亦有良效。
不过,此物寒凉,所以有医者认为应该用于“实热瘀滞”之症,若脾胃虚弱,食少泄泻,畏寒怕冷不宜用之,但是这种说法不是绝对的,中医的奥妙在于,通过配伍,寒药温用,温药寒用,在保留中药药效的同时,消除或减弱中药的副作用。
这寒药温用法,就是我下面即将介绍的一个方子。
古老的方
这个古老的方子最早出现在《金匮要略》之中,它叫“薏苡附子败酱散”。
它是治疗什么病的呢?它治疗的是肠痈病。
所谓肠痈,就是我们现在说的阑尾炎,阑尾炎腹痛由上腹开始,以腹胀、闷痛为常见,之后则转移为右下腹痛,急性期会有很大的概率出现发热。
急性期,下腹部肿且有痞塞感,按压阑尾点(McBurney点,位于脐与右髂前上棘连线中、外1/3交界处),会有压痛,这个时候病性属于“实热”,不用这个方子,用“大黄牡丹汤”。
待阑尾炎到过了急性期,脓疡已成,元气亦衰,病性属虚,属阴时,就可以用“薏苡附子败酱散”了。
这个时候,患者下腹部会有局部肿胀,按压该部位,会有濡软的一团,仿佛有肿物。身体“无热感”(注:无热感,和体温正常是两码事,患者不觉得“热”,但是体温计测下来仍可能有低烧)。脉频数。
如果这个病拖久了,皮肤会变得干燥粗糙,有时会呈现“鱼磷状”。
方药如下:
薏苡仁十分(40g),附子二分(8g),败酱草五分(20g)
上面三味药,打成粉末,用2.5毫升的“方寸勺”取药一勺,倒入毫升的水中,煎取毫升,顿服。
有人会说,不是说败酱草这个药是治疗“实热瘀滞”之脓肿吗?为什么阴性,虚证的病证也能用呢?
这就是经方配伍的奥秘之处了。
在这个方子中,薏苡仁既能促进排脓,又能润滑肌肤;败酱草机能排脓,又可活血;再加附子以振奋元气之沉衰,活跃脏腑之机能。败酱草的寒性被附子抑制了,而附子的大热亦让薏苡仁,败酱草所平衡。
这个方子不仅能用于慢性阑尾炎,还能用于局限性腹膜炎,化脓性附件炎,结核性腹膜炎,化脓性腹股沟淋巴结炎,肠结核,子宫内膜炎等出现“体力衰减,疲劳,颜面苍白,脉弱数或迟”,病性属“阴”者,亦可用于出现上述症候的局限性硬皮症,湿疹,蛇皮症等。
黄继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