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史
患者,男性,5岁11个月,因“发热、咽痛3天”就诊。体格检查:体温38.7℃,全身无皮疹,双侧颈部可及鹌鹑蛋大小肿块多个,质软,活动度可,无压痛;咽红,扁桃体II°肿大,未见分泌物,心肺听诊无殊,肝脾肋下未及肿大。辅助检查:血常规:白细胞15.5×/L,淋巴细胞67.3%,异型淋巴结细胞15%。EB病毒抗体检测:EB病毒抗体IgM(EBVCA-IgM)2.11U/ml↑,EB病毒抗体IgG(EBVCA-IgG)44.39U/ml↑,EBV-DNA5.14×copies/L↑。灰阶及多普勒超声
双侧颈部Ⅱ区及Ⅲ区多发淋巴结增大,相互融合,边界模糊,较大的约3.8cm×1.5cm,包膜连续完整,形态规则,皮质增厚,呈不均匀低回声,淋巴门与皮质分界不清,回声减低,CDFI:内部彩色血流信号丰富,呈淋巴门型血供。
超声提示
双侧颈部多发淋巴结增大,结合病史,考虑感染性淋巴结炎。
诊断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淋巴结病。
分析患儿,双侧颈部淋巴结增大,相互融合,皮质呈不均匀低回声,淋巴门与皮质分界不清,回声减低,彩色血流信号丰富,符合良性淋巴结病变表现,结合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白细胞高,白细胞分类淋巴细胞增多,异型淋巴细胞计数增高),抗体IgM(EBVCA-IgM)阳性,EB-DNA明显增高,可考虑为EB病毒感染,抗病毒治疗10天后缩小证实。
知识点回顾
病毒是指一群体积微小、结构简单、只含有一种类型核苷酸(DNA或RNA)、只能在易感的活细胞内以复制方式增殖的非细胞型微生物。以人类疱疹病毒4型(Humanherpesvirus4,HHV-4)病毒为例,又称EB病毒(Epstein-Barrvirus,EBv),病毒从口腔进入易感者,在疾病早期,病毒先在咽扁桃体环的B淋巴细胞复制繁殖,受感染的B细胞中带有EB病毒基因组,被T杀伤细胞所识别,T杀伤细胞因被刺激而增殖,造成全身淋巴结增大,内脏器官浸润。组织学上的显著特点就是有免疫母细胞增生,偶尔可见R-S样细胞,易误诊为淋巴瘤,但淋巴结的结构常保存完整、边缘窦开放等特点提示为病毒性淋巴结炎。
病毒性淋巴结炎,多发于儿童或青少年,以头颈部为主,常有上呼吸道感染、咽痛等前驱症状,无发热或低热。体格检查:颈部触及多发肿块,质地较硬,触痛不明显,压之不适或轻微胀痛,活动度差,抗病毒治疗后肿块可缩小,质地变软。如EB病毒感染全身各脏器都可受累,小儿患者临床症状表现多样。
实验室检查以淋巴细胞增高多见,少数可无明显异常。有些病毒有特异性指标,如EB病毒感染、血柯萨奇病毒B2抗体IgM阳性可确诊。
1.淋巴结增大,常为双侧颈部受累,类圆形或椭圆形常见,L/S多2,如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所致小儿淋巴结增大,淋巴结体积多明显增大,长径甚至可达3cm以上。
2.淋巴结包膜多连续完整,形态规则,皮质增厚,可呈中等或偏低回声,内部回声不均匀,EB病毒所致的淋巴结炎中,多数淋巴结增大呈类圆形,淋巴门增大,局部回声减低,有学者称之为“门中门”样改变。
3.CDFI:彩色血流信号多较丰富,以淋巴门型血供多见,呈树枝状分布。
4.超声造影以非向心性增强多见,多由淋巴门向四周快速高增强,部分淋巴结内可见无增强区。
内容摘自《浅表淋巴疾病超声诊断》中华医学电子音像出版社年4月出版发行
编委简介:王彩芬,女,硕士研究生,主治医师,毕业于浙江大学医学影像专业,任职于医院(医院),浙江省超声医学工程学会妇产超声专业委员会委员,《浅表淋巴疾病超声诊断》编委,参与厅局级课题多项。从事超声诊断及介入治疗工作10余年,擅长妇科、产科疑难疾病的超声诊断,特别是在女性生殖系统结核的超声诊断及介入治疗方面有丰富的经验。
转发给更多小伙伴,大家一起来学习
更多精彩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