颞部肿物
病理可见:
(1)瘤体与表皮层相连。肿瘤由多数形态一致、较棘细胞小的细胞组成,核圆形或椭圆形,嗜碱性,胞浆少。在瘤体周边细胞并不成栅栏状排列,瘤体与正常表皮细胞及真皮间的界限清晰。
(2)瘤体内有时可见向外泌腺导管的分化,出现内衬嗜酸性小皮的导管;有时可见成片坏死的肿瘤细胞。
病理表现
成片坏死的肿瘤细胞
肿瘤细胞形态单一,核圆,嗜碱性,细胞间可见细胞间桥
病理表现
可能的诊断是什么?
A.基底细胞癌
B.脂溢性角化症
C.汗孔瘤
D.血管淋巴管瘤
汗孔瘤(eccrineporoma)
外泌腺汗孔瘤来源于外泌腺末端汗管外层细胞和真皮上部汗腺导管的良性肿瘤。
临床表现:为数毫米至2cm、隆起皮面的肿物,皮色至黑色,质硬。好发于足跖及其侧缘,亦可见于其他部位。损害单发,无自觉症状,多在中年后发生。
组织病理学:肿瘤从表皮下部向真皮层内生长。瘤细胞呈立方形,较棘细胞小,核呈圆形或椭圆形,嗜碱性,胞浆少,瘤细胞大小、形状十分一致,排列紧密。在瘤体周边细胞并不成栅栏状排列。瘤细胞间有细胞间桥;瘤体内有时可见向外泌腺导管的分化,出现内衬嗜酸性小皮的导管;有时可见成片坏死的肿瘤细胞。
基底细胞癌女,57岁,鼻根部皮疹6年余,渐增大。
鼻根部皮疹
病理可见表皮层萎缩,肿瘤呈结节状,瘤细胞集合成大小不等的团块,细胞核形态一致,无明显非典型性,周边细胞核排列呈栅栏状,与周围组织间有裂隙。有1个瘤细胞团块已突出表皮向外生长。瘤细胞及间质中可见黑素。
病理表现
病理表现
鉴别要点
临床表现:发病年龄多为40岁以上,典型损害为表面蜡样光泽,并有少许扩张毛细血管的结节或斑块;边缘可有珍珠样隆起,中央可有浅溃疡;发病隐匿,无自觉症状,发展缓慢,很少转移。临床上常见的类型有结节溃疡型、色素型、硬斑病样型和浅表型。除浅表型多见于躯干部外,其他三型均好发头面部等暴露于日光的部位。
组织病理学:瘤体由基底样细胞组成,细胞核大、胞浆少,染色嗜碱性,瘤细胞呈大小不等的集合状,形态一致,核呈圆形或椭圆形,核的非典型性少见,有时可见个别坏死或成片坏死的瘤细胞;肿瘤周边细胞常呈栅栏状排列;与周围组织间常有裂隙。
病例1:女,28岁,右眼睑内侧皮损多年,易出血。
右眼睑内侧皮损
病理可见肿瘤呈结节状,隆起于皮肤表面,瘤细胞集合成团块状,周边细胞核排列呈栅栏状,与周围组织间有裂隙,瘤体下方可见表皮样囊肿。
病理表现
病例2:男,55岁,在皮脂腺痣基础上出现黑色小肿物1年。
临床表现
病理可见肿瘤呈结节状,瘤细胞成团块状,周边细胞核排列呈栅栏状,瘤体下方团块与周围组织间有裂隙,瘤团中央有大片坏死,瘤细胞周围有炎症细胞浸润。本例是在皮脂腺痣基础上发生的基底细胞癌。
病理表现
本例是在皮脂腺痣基础上发生的基底细胞癌
病理表现
脂溢性角化症男,61岁,额部皮疹7~8年,近2年增大。
额部皮疹
病理可见轻度角化亢进,棘层肥厚;瘤体向外生长,肿瘤下缘与表皮层平齐;瘤体细胞胞体较小,形态一致,核相对较大,可见假性角囊肿。
假性角囊肿
鉴别要点
临床表现:脂溢性角化症又称老年疣,基底细胞乳头瘤。表皮良性增生。典型损害为淡褐色至黑色,境界清晰,表面粗糙或呈轻度乳头状隆起皮面的肿物,大多在5~0cm,亦可更大。好发于头面部,亦可见于其他部位,单发或多发,大多在40岁后出现,无自觉症状。
组织病理学:表现为角化亢进,棘层肥厚及乳头瘤样增生;瘤体一般向外生长,宽度大于高度,肿瘤下缘与表皮平齐;瘤体细胞的胞体较小,形态一致,核相对较大,可见假性角囊肿;真皮浅层炎症浸润细胞稀少或无。
淋巴管瘤女,66岁,左耳前肿物7年。
左耳前肿物
病理示真皮层内可见多数空腔,内含淋巴液,而无红细胞;空腔内壁衬以一层稀疏排列的内皮细胞;在管腔内可见瓣膜。淋巴管瘤在临床上分为限局性、海绵状和囊性三型,本例为限局型。
病理表现
病理表现
鉴别要点
临床表现:限局性损害为2~5mm大小的张力性水疱,疱内容物清亮,常数个群集在一起,可同时有血管瘤成分,称为淋巴血管瘤。淋巴血管瘤扩张的淋巴管亦可位于真皮深层、甚至皮下。
组织病理学:真皮层内可见多数空腔,内含淋巴液,而无红细胞;空腔内壁衬以一层稀疏排列的内皮细胞;在管腔内可见瓣膜。
典型病例:男,70岁,左眼内眦皮疹2年。
左眼内眦皮疹
病理表现
病理表现
小结面部黑色肿物并不少见。本组除基底细胞癌是恶性肿瘤外,汗孔瘤、SK及淋巴管瘤均为良性。
本组汗孔瘤、基底细胞癌及淋巴管瘤均表现为直径小于1cm的黑色结节,临床上难以做出正确判断,面部并不是汗孔瘤及淋巴管瘤的好发部位。SK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已成为一个常见病,SK在临床上表现多种多样,大小不一,形态各异,有时需做活检确诊。
在显微镜下这四个病的特点较明显,诊断并不困难,说明皮肤病理检查在皮肤病诊断方面具有重要性。人卫电子书
权威正版移动阅读
人卫电子书APP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