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介绍
患者女性,72岁,主因“腹胀、纳差2个月余,肝区疼痛20天”于年12月1日收住我科。
现病史:患者2个月前服用中药后觉腹胀、纳差、恶心、呕吐胃内容物,无腹泻、腹痛,无发热,无皮肤黄、眼黄、尿黄,医院予中成药口服后症状无缓解。20天前出现肝区隐痛,与进食及体位无关,无放射痛,无发热,伴双下肢及面部水肿,尿量较前减少(具体不详),医院查腹部B超提示肝内多发结节,转移癌可能,予利尿治疗。1天前体温升高,最高37.7℃,无寒战。为进一步诊治收入我科。自发病以来,精神状态、睡眠、食欲差,二便正常,体重较前增加6kg。
既往史、个人史及家族史:患美尼尔综合征、糖尿病、高脂血症、高血压及贫血,长期用药。1个月前因咳嗽咳痰、胸痛、喘憋,服用抗生素、止咳化痰、止痛等药物。否认病毒性肝炎病史。无手术史、血制品输注史,对“磺胺”过敏。从事电镀工作20余年,接触正己烷,无吸烟史,无饮酒史。服用口服避孕药10余年。母亲因肝硬化去世。无恶性肿瘤家族史。
查体:体温36.4℃,神清,皮肤、巩膜无黄染,无肝掌、蜘蛛痣,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双下肺可闻及吸气相湿音。心脏无阳性体征。腹部平坦,未见腹壁静脉曲张,腹软,无压痛、反跳痛、肌紧张。墨菲征(Murphys征)阴性,肝肋下5cm,剑突下7cm,质中,无压痛,脾肋下未触及。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4次/分。双下肢无水肿。
辅助检查:血常规:白细胞(WBC)6.44×/L,血红蛋白(HGB)74g/L,血小板(PLT)×/L。
生化: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25U/L,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49U/L,γ谷氨酰基转移酶(GGT)U/L,碱性磷酸酶(ALP)U/L,白蛋白(ALB)34g/L,总胆红素(TB)24μmol/L,直接胆红素(DB)13μmol/L。
凝血分析:凝血酶原时间(PT)14.7s,凝血酶原活动度(PTA)72%,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41.6s,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INR)1.22。
肿瘤标志物:癌抗原(CA).69U/ml,甲胎蛋白1.02ng/ml,CA19-.13KU/L。乙肝表面抗原(HBsAg)、抗丙型肝炎病毒(HCV):阴性。肝脏弹性测定:67.8kPa。
腹部B超:肝右叶最大斜径16.4cm,左肝剑下7.0cm,实质回声增强,分布不均匀,其内可见多个实性强弱不等回声,部分融合,最大3.2cm×2.4cm,弥漫性肝肿大,肝脏弥漫性占位性病变。
图1腹部CT检查结果ACT平扫可见多发不规则低密度影,边界不清;B增强扫描动脉期病灶可见斑片状不均匀强化;C门脉期病灶不均匀强化更加明显;D延迟期病灶均匀强化
腹部CT(图1):弥漫性肝肿大,肝脏表面不规则,肝实质可见多个不均匀低密度结节,边界欠清,增强扫描动脉期、门脉期可见明显不均匀强化,延迟期均匀强化,转移瘤不除外,盆腔少量积液。
胸部CT:双肺纹理增粗;左肺下叶后基底段炎性改变可能;纵隔内多发肿大淋巴结。
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CT:肝脏明显增大,密度减低,代谢不均匀,其中肝右叶8段片状代谢增高,性质待定,建议活检。双上肺纹理增粗,代谢略高,左下肺代谢增高斑片影,均考虑为炎性病变。
请大家根据以上信息讨论:1.该患者最可能的诊断是什么?诊断依据是什么?2.您会如何安排治疗?
诊治临床思维过程
患者老年女性,慢性病程,以腹胀、纳差、肝区疼痛为表现,腹部B超、腹部CT及PET/CT均提示肝脏占位,入院诊断肝占位性质待查。入院后行肝穿刺活检。病理提示(图2):送检肝组织4条,其中3条组织肝窦显著扩张,肝窦被覆异型梭形细胞,另1条组织中肝组织结构破坏,可见梭形肿瘤成分,其间可见不规则的裂隙,细胞异型明显,结合免疫组化染色结果:角蛋白(CK)(-),肝细胞(hepatocyte)(肝细胞+,肿瘤细胞-),波形蛋白(Vimentin)(++),CD31(++),CD34(++),突触蛋白(Syn)(-),嗜铬蛋白A(CgA)(-),CD56(-),LCA为散在少数细胞+,细胞增殖相关抗原Ki-67(+,50%),符合血管来源恶性肿瘤,血管肉瘤可能性大。结合病理,确诊原发性肝血管肉瘤。
肝占位性病变的诊断思路
恶性病变
原发性肝细胞癌常见于有慢性乙肝、丙肝、肝硬化的患者,起病隐匿,可有消化道症状、肝区疼痛、低热及消瘦,甲胎蛋白(AFP)升高,CT平扫低密度,动脉期明显强化,门脉期及延迟期造影剂迅速退出,呈现“快进快出”的特点。本例患者无慢性肝病基础,AFP不高,影像学上无肝硬化表现,CT表现不典型,不支持原发性肝细胞癌。
转移性肝癌全身其他器官肿瘤转移至肝脏,常见于消化道肿瘤、乳腺癌、卵巢癌、肺癌、肾癌等,早期主要为原发灶相关的症状,晚期可出现腹水、黄疸、恶液质等,可有与原发灶相关的肿瘤标志物升高,AFP一般不高,B超可见单个或多个结节,回声强弱不等,多呈低回声,CT平扫可见低密度影,动脉期肿瘤边缘部分强化,强化程度低于肝实质,呈“牛眼征”,门脉期及延迟期为低密度影,肝穿病理有助于诊断。
本例患者老年女性,有咳嗽、咳痰、胸痛等呼吸系统症状,需要鉴别肺癌肝转移,但患者胸部CT及PET/CT所示肺部病变为炎性改变可能性大,而无肺癌表现,且肝脏病变在影像学上不符合转移癌的表现。
原发性肝淋巴瘤原发性肝淋巴瘤多见于50岁以上男性,常合并器官移植、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乙肝、丙肝感染,以腹痛、消瘦、发热、消化道症状起病,可有ALT、乳酸脱氢酶(LDH)、β2微球蛋白升高,而AFP正常,CT表现肿瘤密度均匀,增强扫描动脉期大部分病灶强化不明显,门脉期、延迟期轻度强化、边缘强化或双期均不强化,确诊需要肝穿活检。
原发性肝肉瘤来源于间叶组织,种类多,包括肝血管肉瘤、平滑肌肉瘤、纤维肉瘤、脂肪肉瘤等等,较为罕见,以小儿及老年人多见,症状无特异性,晚期可因肿瘤破裂引起急腹症,影像学表现无特异性,肝穿活检对诊断有重要意义。该患者最终肝穿病理证实为肝血管肉瘤。
良性病变
肝再生结节见于肝硬化患者,常有慢性病毒性肝炎或酒精性肝病等基础疾病,病程较长,有肝硬化相关的症状和体征,影像学主要可见肝脏形态异常、门脉增宽、侧枝循环开放、腹水等肝硬化征象。
本例患者无乙肝、丙肝病史,无饮酒史,B超及CT未见肝硬化表现,不符合肝再生结节的特点。
肝血管瘤常见,多发于女性,一般无症状或有非特异的消化道症状,B超表现高回声,CT平扫为边界清楚的低密度影,增强扫描动脉期边缘结节状过度强化,强化区逐向病灶中心推进、伴强度减退,至延迟期呈等密度填充,呈“快进慢出”表现,核磁在T2加权像呈高信号,强度均匀,边缘清晰,呈“灯泡征”。
本例患者影像学表现明显不符。
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多见于20~50岁女性,可能是局部血流异常所致的肝细胞反应性增生,女性患者可能与长期服用口服避孕药有关,通常无症状。影像上多数呈单发,多位于右叶及肝被膜下,少数多发,B超可见等或低回声,无包膜,典型者可显示血流自肿块中央向四周呈放射状分布,以“高速低阻”的动脉血流信号为主,CT平扫为低密度影,动脉期除瘢痕外明显均匀强化,呈“快进慢出”及瘢痕组织延迟强化,肝穿活检有重要意义。
该患者有长期服用口服避孕药病史,但影像学表现不符合该病,肝脏病理确诊肝血管肉瘤。
肝脓肿肝脓肿常有发热、寒战、右上腹痛等感染表现,血象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增高,B超可见肝内低回声,在脓肿形成早期可表现为分布不均的低或等回声,边界不清,CT可见囊性低密度影,边缘不清,增强扫描囊腔不强化。
本例患者肝占位为实性,且增强扫描结节有强化,不符合肝脓肿的表现。
肝细胞腺瘤较少见,长期口服避孕药是危险因素。一般无症状,肿瘤出血时可有腹痛、肝大、上腹包块等症状。一般无肝炎、肝硬化背景,多位于右叶、单发,多数在被膜下凸出于肝表面,影像学检查无特异性。
本例患者既往服用口服避孕药10余年,需要与此鉴别,鉴别诊断有赖于肝穿活检。
治疗和转归
予保肝、补充白蛋白、利尿治疗。
住院期间患者持续低热,抗生素治疗效果不佳,考虑肿瘤性发热。
2周后,患者复查腹部B超提示,肝内占位病变较前明显增大,考虑肿瘤进展快,恶性程度高。加之患者年龄较大,评估疾病预后不良,患者及家属放弃治疗,自动出院。
本例患者诊疗体会
血管肉瘤是罕见的恶性肿瘤,占软组织肉瘤的1%~2%,起源于血管或淋巴的内皮细胞,可出现在身体任何部位,多见于头颈部皮肤。肝血管肉瘤占原发肝脏肿瘤的0.4%~2%。
文献报道的肝血管肉瘤见于各个年龄段,男性较女性多见,可能与长期接触某些化学物质有关,包括氯乙烯、二氧化钍、砷剂、放射性元素镭等。本例患者有接触正己烷及长期服用口服避孕药病史,不除外与发病有一定相关。
肝血管肉瘤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可有腹部不适、腹胀、体重下降、疲劳等,个别病例可出现急性肝衰竭、肿瘤出血所致急腹症,体征可有肝大、黄疸、腹水等。影像学检查也缺乏特异性,易与肝血管瘤、多血供的原发性肝细胞癌、转移性肝癌等混淆。
肝血管肉瘤可有单发或多发,多数病例在CT平扫时呈低密度病灶,增强扫描强化特点不一致,动脉期可见周边结节状强化,或中心区小片状不均匀强化,甚至无明显强化,门脉期、延迟期可见强化向内填充、均匀或欠均匀。本例患者腹部CT平扫时病灶呈低密度,动脉期及门脉期不均匀强化,延迟期强化均匀,对诊断有一定的提示作用。
肝血管肉瘤核磁平扫T1WI可见,病灶主体为不均质低信号或略低信号,部分病例可见中心斑片状略高信号,T2WI抑脂像病灶以不均质高信号为主,内可见不规则条索状或大片状低信号,可伴有流空血管信号,增强扫描强化方式类似于增强CT。
肝血管肉瘤超声造影可表现为注射超声造影剂后动脉期呈低增强,逐渐向内填充,病灶中心持续无增强。
肝血管肉瘤确诊依赖病理检查,光镜下肿瘤细胞呈梭形或不规则形,明显异型性,肿瘤细胞沿着肝细胞索表面覆盖生长,肝细胞萎缩,其间可见不规则血管腔隙,免疫组化可有CD31、CD34和Vimentin阳性。但对于肝穿活检目前有不同的看法,因肝血管肉瘤为富血供肿瘤,有学者认为穿刺易致出血而不推荐活检。鉴于影像学上该病难以诊断,本例患者行B超引导下经皮肝穿刺活检,未出现出血等并发症,且最终依靠病理获得确诊。
肝血管肉瘤进展迅速,部分病例确诊时已经存在远处转移,预后极差,手术切除、化疗、肝移植等手段均不能很好地改善预后。本例患者住院20余天,住院期间复查B超即可见肿瘤体积迅速增大,病情迅速进展,治疗以对症支持为主,患者家属最终放弃治疗,自动出院。
综上所述,对于有可疑化学药品接触史、影像学上提示肝肿大、占位性病变的病例,应考虑到肝血管肉瘤的可能,在凝血功能、血小板计数许可的前提下,尽可能获得肝脏病理检查,协助确诊。
医院北京大学肝病研究所罗碧芬饶慧瑛魏来
欢迎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