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险滩不在 川江号子成文化“遗产”
“嘿左,嘿左,咳哟着,哟耐呵……”,在75岁的陶鹏浑厚悠长的川江号子声中,时光仿佛逆转回到那个川江船工与长江的急流险滩殊死搏斗的历史时刻。 半个多世纪以来,出身船工家庭的陶鹏,命运一直随着川江号子起起落落。他所编唱的《川江船夫号子》曾在上个世纪50年代成为全国家喻户晓的节目并流传于海内外。2006年1月8日,耄耋之年的陶鹏四处奔走后终于在重庆成立了川江号子学会。 “三峡工程使天堑变成通途,这是好事,但是川江号子要是不在了那就是巨大的损失。只要还能走还能唱,我就要继续把川江号子唱下去。”陶鹏如是说。 川江号子是长江主干流水系的船工们驾船或拉纤等劳作时用以统一节奏、鼓舞士气所唱的歌谣。由于川江多急流险滩,川江号子可以说是他们用汗水和生命凝铸而成的生命之歌。 川江号子随航运而产生和兴起,距今已有数千年历史。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重庆市艺术研究所副所长段明说,随着人力船的消失和川江航运条件的改善,急流险滩已经不在,川江号子也逐渐淡出生活,其传承与保护难度很大,出现濒临失传的危机。 2005年底,中国文化部将川江号子正式列入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推荐项目。段明介绍,目前他们已经整理出川江号子传人谱系等详细资料,并对目前健在的7、8个年纪较大的老人的川江号子表演艺术进行录像留存资料。同时,中心将用补贴等物质奖励的方法鼓励老艺人收徒弟传授技艺。同时,中心现在已经着手寻找了5、6个适合引入川江号子表演的景区,争取让这门艺术与现实中的旅游结合起来,得到再现和传承的另一个舞台。 由于河段水系、船行方向等的不同,川江号子形成了包括撑篙号子、竖桅号子、起帆号子、拉纤号子、闯滩号子和下滩号子等数十种类别和数以千计曲目的川江水系音乐文化。在长期的传唱中,川江号子又吸收了川剧竹琴、扬琴、金钱板等地方艺术音乐的音调,以及民间传说和戏文故事等内容,成为历史上人类为生存而流传下来的生命赞歌。 现年89岁的老船工陈帮贵能领唱20多种曲牌唱腔、近200首的川江号子。1987年,陈邦贵等人在法国的世界大河歌会上演唱川江号子震撼了世界歌坛,媒体评价其可与世界名曲《伏尔加河船夫曲》媲美。“吼唱川江号子时,我眼前常常浮现出我的父辈们当年与川江搏斗的场景,还有那些没办法忘记的往事,所以我不能眼睁睁看着这项技艺失传。”陈帮贵老人说。段明说,抢救保护川江号子不仅能让其在民众中代代相承,而且在丰富、发展中国水系音乐文化乃至世界水系音乐文化中都将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