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淋巴结炎治疗专科医院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病例数病死率逐年增
TUhjnbcbe - 2024/3/14 15:57:00
北京最好的白癜风专科医院在哪里 https://wapyyk.39.net/hospital/86297_lab.html

导语: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是近十年来我国新发现的一种以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白细胞减少为主要表现,伴有消化道症状、肝肾功能异常、凝血功能异常的一类传染病,部分患者病情较重或进展速度快,出现严重不可逆的凝血功能障碍、意识障碍等其他神经系统受侵犯表现,进而可出现多脏器功能衰竭而死亡。

01新型布尼亚病毒具有泛嗜性,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严重威胁健康

近十年间我国多地及日本、韩国、美国等国家均报道了一种以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的疾病,此类患者血清中可检测到新型布尼亚病毒核酸或抗体,我国第一次命名其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研究认为此种疾病由虫媒传播所致。

目前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报道病例数增多,病死率有上升趋势,针对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暂无特效治疗方式,对很多家庭带来一定的健康威胁及经济压力,现阶段此病仍是一种公共健康威胁疾病。

1、病原学

新型布尼亚病毒是一种负向的单链RNA病毒,具有泛嗜性,年从乌干达西部的布尼亚韦拉被分离出并命名,其为虫媒病毒中最大的一科,包括了四个动物病毒属及一个植物病毒属,其中四个病毒属又包括汉坦病毒属、布尼亚病毒属、白蛉病毒属、内罗毕病毒。

研究人员用此种病毒感染犬的巨噬细胞样细胞,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发现细胞病变效应,即细胞的形态从圆形细胞更变为细长型细胞,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结合核苷酸测序,认为新型布尼亚病毒为属于布尼亚病毒科。

新型布尼亚病毒直径约80-nm,分为三个分段RNA,S、M、L三段,编码依赖RNA的RNA聚合酶、细胞膜糖蛋白、核衣壳蛋白以及非结构蛋白等,三个分段的基因尺寸分别为bp、bp、bp,且基因组两个末端碱基排列互补,故其结合后可呈环状结构。

其中汉坦病毒属多由啮齿动物传播,如常见的肾综合征出血热。其余多由节肢动物传播,如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被证实在多种蜱类中存在,但已有研究表明长角血蜱可作为其传播载体。

2、流行病学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于我国湖北以及河南省的农村首次报道,但在我国安徽、湖北、江苏、浙江、山东等多个省份均有报道,大多于每年3月至11月发生,流行期为每年5-7月份,研究表明每年5月份为发病高峰期,监测人群普遍易感。

多项研究表明患者年龄分组多为老年人,人群多为居住于丘陵或山区、林区的农民,发病前多有野外或田间作业史,部分患者有采茶史,另部分患者有明确蜱虫或虫叮咬史,有研究认为研究此种疾病中,长角血蜱可能在传播过程中起作用。

尚有报道称气溶胶、粪便、血液、体液密切接触等均可引起疾病传播。国内及韩国部分专家对环境因素进行分析,研究表明环境温度、海拔、气候、森林覆盖率以及长角血蜱的密度可能为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的重要危险因素。

3、临床特征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临床表现为非特异性的,多以发热为首发表现,与其他可以以发热为首发表现的疾病如肾综合征出血热、败血症、疟疾等鉴别有困难。其主要表现为类流感样症状、胃肠道症状。胃肠道症状如食欲缺乏、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头痛、全身乏力、肌肉酸痛等全身中毒症状。

呼吸系统症状如咳嗽、咳痰,有报道称部分患者合并肺真菌感染,其中曲霉多见;常有出血倾向,表现为皮肤瘀点瘀斑、口腔及鼻腔黏膜出血、牙龈出血、痰中带血,部分患者检出尿隐血阳性,粪便隐血阳性,有时可出现咯血或较为严重的消化道出血、颅内出血。

部分出现神经系统功能障碍,意识障碍逐渐加重渐入深昏迷、体格检查脑膜刺激征阳性,有研究表明出现病毒性脑病患者死亡率增高。部分患者出现局部淋巴结肿大,多位于腋窝、腹股沟等处浅表淋巴结。

可有明显压痛,部分明确蜱虫叮咬的患者在蜱虫叮咬伤口周围淋巴结可触及肿大,有研究对淋巴结进行病理检查,淋巴结的病理多提示为坏死性淋巴结炎,在对其他组织行病理检测,发现部分组织中可见细胞吞噬。

02实验室对于病毒核酸进行检测,临床上可用来作为疾病结果预测指标

1、实验室检测

对于病毒核酸的检测,可使用传统的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以及定量的实时聚合酶链反应法(qRT-PCR),但后者污染率较低、特异性较高、速度较快。使用qRT-PCR法检验血液中的病毒基因,可用来作为疾病结果预测指标。

对于患者生化及其他实验室检查,多有血小板、白细胞减少,ALT、AST、ALP、LDH、胆红素等的上升,不同程度蛋白尿,肌酐、尿素氮上升,肌酸激酶、肌酸激酶同工酶、肌红蛋白、肌钙蛋白异常升高,止凝血功能异常。

外周血CD3+T细胞、CD3CD4+T细胞百分比及CD4+/CD8+T细胞比值下降,NK细胞减少,嗜血淋巴细胞增多,细胞因子增多等。研究表明患者体内细胞因子升高水平与病毒核酸水平相关。部分患者骨髓检查中还可发现异型淋巴细胞以及细胞吞噬。

2、治疗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治疗上暂以支持治疗为主,目前暂无特效药物或有效疫苗。目前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支持性治疗包括输注新鲜冰冻血浆或血小板以补充凝血因子或血小板,使用甲强龙治疗ARDS,针对低白蛋白血症患者静脉滴注白蛋白进行替代治疗,针对严重感染可静脉应用免疫球蛋白。

粒细胞巨噬细胞刺激因子可治疗白细胞减少等,经验性或依据药敏结果针对细菌感染或真菌二重感染。针对利巴韦林抗病毒治疗,已有研究证明在体外其具有抑制病毒复制的作用,在体内具有部分作用。研究显示利巴韦林的早期应用效果较好,特别是针对那些病毒载量水平较低的患者,利巴韦林也可应用于预后不良患者。

但有报道提出在接受利巴韦林治疗的患者中,部分患者检测结果提示高淀粉酶血症。韩国专家研究确诊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且伴随神经系统并发症的患者,对其使用静脉用免疫球蛋白及皮质类固醇治疗,效果良好。

一项小鼠动物实验中发现法匹拉韦具有抗病毒疗效,且其效果可能优于利巴韦林,日本研究提示有效。也有使用血浆置换救治患者先例,但对其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发现血浆置换对降低死亡率。

结语:有关研究提示抗锥虫药物萘磺苯酰脲在对抗新型布尼亚病毒中有效,但目前暂无相关人体数据。新型抗蜱病毒药物,NF-κB抑制剂SC可能有效。有研究显示,来自恢复期患者的一种糖蛋白抗体在治疗新型布尼亚病毒的感染中有效。综上所述,针对治疗方式之间各有不同,在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治疗中,仍然应当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同时应当积极进行疫苗的研发。

1
查看完整版本: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病例数病死率逐年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