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病例回顾
患儿,男,11岁,因发热4天入院,热峰39.3℃,无畏寒、寒战,无抽搐,口服退热药后体温可下降至正常,间隔约4小时反复,偶诉头痛,感乏力,无鼻塞、流涕,无咳嗽,无潮热、盗汗,无恶心、呕吐,无腹胀、腹泻,无尿频、尿急、尿痛,于当地就诊,完善血常规提示两系减少,未予处理,为明确诊治转至我院,门诊拟「发热伴两系减少」收入我科。
自发病以来,患儿精神状态良好,体力情况一般,食欲食量可,睡眠情况正常,大小便未见明显异常。
既往体键,常年生活在广西,生活环境较差,1周前刚到广州。
查体:T:38.9℃;P3次/分;R:18次/分;WT:43kg;BP:95/60mmHg。神清,精神可,全身皮肤稍潮红,手掌及足掌掌面潮红,伴痒感,双下肢可见散在分布红色皮疹,突起与体表,压之褪色,无明显脱屑及渗出,未见皮下出血点,颈部可扪及数枚黄豆大小淋巴结,质软,活动可,无触痛,余浅表淋巴结未触及。
口唇红润,口腔粘膜光滑,咽充血,双扁桃体I度肿大。颈软,呼吸平顺,未见三凹征,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罗音。心音有力,律齐,心脏各瓣膜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平软,肝脾肋下未触及肿大,肠鸣音正常。四肢肌力及肌张力正常,神经系统查体未见异常。肢端暖,CRT1s。
辅助检查:血常规:WBC1.16×10^9/L,N0.44×10^9/L,N30.1%,LY59.2%,RBC4.78×10^12/L,Hbg/L,PLT33×10^9/L;超敏CRP0.5mg/L;血涂片:白细胞手工分类:中性粒0.32,淋巴0.60,单核0.15,嗜酸0.01,嗜碱0.01,各细胞形态未见明显异常,血小板少见,聚集或散在分布。
肝功能:白蛋白33.5g/L、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测定98IU/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测定63IU/L,余项正常;降钙素原0.35ng/ml;红细胞沉降率6mm/h;
铁蛋白.ng/ml;凝血四项:血浆纤维蛋白原测定(FIB)2.g/L、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测定(APTT)54.9S、凝血酶时间测定(TT)21.9S;电解质、肾功能、心肌酶、血脂全套未见异常。
自身免疫抗体11项+血管炎三项、体液免疫、淋巴细胞免疫分析未见异常。
病原学:肺炎支原体DNA、EB病毒DNA、甲流核酸、乙流核酸、输血前检查、肺炎支原体IgM抗体、血培养均阴性(-);
胸部CT未见异常;腹部超声、心脏彩超未见异常;
二、分析病情:
患儿,男,11岁,病程短,起病急,以发热为主要表现,查体:全身皮肤稍潮红,手掌及足掌掌面潮红,伴痒感,双下肢可见散在分布红色皮疹,突起与体表,压之褪色,辅助检查提示两系(白细胞、血小板)减少,伴血清铁蛋白明显升高,乳酸脱氢酶升高,肝功能轻度异常,APTT延长,FIB下降,需要警惕
①噬血细胞综合征,但患儿发热7天,无明显肝脾、淋巴结增大,辅查提示FIB1.5g/L及甘油三脂正常,暂不支持;
②血液系统恶性疾病,如白血病或淋巴瘤等,但患儿血涂片未见幼稚细胞,血沉正常,无明显肝脾及淋巴结肿大,无恶病质表现,平素体健,暂不支持,尽快完善骨髓穿刺检查协诊;
另外,患儿常时间生活在广西,生活环境较拥挤,现处于初秋季节,气候湿热,现有发热,皮肤潮红,皮疹等症状,且辅助检查提示两系减少,伴血清铁蛋白升高,乳酸脱氢酶升高,凝血功能异常,需要警惕登革热,尽快完善登革病毒相关检查协诊。
2天后辅查回报:骨髓细胞学检查:未见幼稚细胞,可见少量噬血细胞综合症及组织细胞,主要吞噬红细胞、白细胞及血小板;登革病毒抗原阳性(+);
最后诊断:登革热
治疗:患儿入院后住入隔离病房,卧床休息,定期灭蚊;连续3天予丙种球蛋白(mg/kg)支持,根据FIB值及时输注血浆预防出血,同时适当予补液、退热等对症治疗;4天后患儿体温降至正常,未再反复,皮疹逐渐消退,复查血常规提示白细胞、血小板较前上升,血清铁蛋白明显下降,凝血功能基本正常。
三、讨论
登革热(denguefever,DF)是分布最广、发病最多、危害较大的一种虫媒病毒性良性传染病,由黄病毒科黄病毒属的登革病毒(denguevirusDENV)所引起。
DF的潜伏期3~14天,平均4~7天,发病时表现为发热和分散的斑疹和丘疹;儿童登革热的临床症状与个体的年龄、性别、免疫和营养等状况相关;婴幼儿则以发生上呼吸道感染症状为主,发热和疼痛程度较为轻微。年长儿更多表现为典型登革热,主要以高热、头痛、肌肉和关节痛为主,可伴有皮疹、淋巴结肿大和白细胞减少。
流行病学:在发病前1天和发病后5天为病毒血症期,传染性最强;传播的媒介以伊蚊为主,还有母婴垂直传播;人群对登革病毒普遍易感,尤其是儿童。我国的海南、广东、广西、福建和台湾是登革热的流行区,有一定的季节性,流行常见于夏末或初秋湿热的季节中。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东南亚DF的发病率居高不下,特别是越南和泰国占亚洲的2/3以上。
登革热诊断[3]:根据流行地区,夏秋季发病,有以下症状可做出“疑似登革热”的临床诊断:高热、头痛、疲乏,眼眶、肌肉、骨关节疼痛,伴有皮疹、出血侵袭,甚至休克等。实验室:白细胞或(和)血小板减少;血清学诊断登革病毒感染是应用最广泛的常规检查,在发热开始后5-6天是IgM抗体升高,7-10天后IgG也缓慢升高。
在发热的急性期(病程第1-5天),患者的血清、血浆或白细胞中均可分离出DENV,且这是DENV感染的金标准。医院已经开始应用PCR相关技术检测。此方法具有较高的敏感性、特异性和重复性。
预后及预防:登革热为自限性疾病,一般预后良好。与发热症状的消失一样,平均5天后,登革病毒从血液中消失,不存在携带者。
目前尚无特殊治疗药物,主要采用对症支持(卧床休息、避免劳累,多饮水)和对症治疗(补液、退热和镇痛等)。阿司匹林、安乃近等解热药物有增加出血倾向的风险,应禁止使用。
肾上腺皮质激素可抑制体温中枢对致热源的反应,可常规短期(3天)应用。严重的甚至有出血的患者,要密切监测血常规、电解质等变化,及时补充血容量、调整电解质等。
最重要的是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可减少严重并发症的发生。在登革热发病高峰期需加强监测力度,强化蚊媒控制,降低登革热传播风险。
编辑:兔子妍
题图来源:Shutterstock
投稿及合作:tuziwangya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