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淋巴结炎治疗专科医院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普莱柯微课堂丨带你深入了解猪增生性肠炎 [复制链接]

1#

01

猪增生性肠炎

主要内容:

一、病原概述

二、临床症状

三、临床剖检

四、鉴别诊断

五、防控措施

一、病原概述

猪增生性回肠炎(PPE)也称猪增生性肠炎,是由胞内劳森氏菌引起的肠道疾病,以回肠和结肠隐窝内未成熟的肠细胞发生腺瘤样增生为特征的猪常见接触性肠道传染病。

该病临床表现主要为保育猪或生长育肥猪不同程度的出血性、顽固性或间歇性腹泻,食欲下降,皮肤苍白,进行性消瘦、腹部膨大。生长速度缓慢等。

据临床表现可分为三种类型:急性出血型回肠炎(PHE)、亚临床型回肠炎和慢性型回肠炎(PIA)。随着集约化养猪程度的提高,该病已严重影响到规模化猪场的经济效益。

随着非洲猪瘟在我国猪场的流行趋于平稳,常态化,很多猪场都着手复养或扩大养殖规模,引入后备猪的数量和频率空前增多。伴随后备猪的增加,除了对养猪业未来的期望,还有后备猪常见的疾病问题,其中比较严重的有猪的急性死亡和急性便血,血便发生后的死淘率也较高。

病原概述之病原特点

胞内劳森氏菌是一种细胞内寄生菌,为革兰氏阴性菌(Gˉ),抗酸,微需氧,严格胞内生长,主要寄生在病猪肠粘膜柱状上皮细胞胞浆中,并在上皮细胞浆中繁殖,大多数无鞭毛无芽孢,为弯曲或S型菌,大小为(1.25-1.75)μm×(0.25-0.43)μm,具有波状的三层膜作外壁,病猪在感染活跃期会从粪便中排除大量细菌,污染环境,病菌可长时间存活在粪便中,一般病猪感染后可排菌6周或更长,从而造成猪场持续感染,该菌对含碘类或季铵盐类消毒剂最为敏感。

病原概述之发病机理

PPE的发生是由于内劳森菌侵害猪回肠和小肠与大肠前端连接处的粘膜部位的肠腺窝细胞和未成熟的上皮细胞,被感染的细胞难于成熟并持续进行有丝分裂,引起旺盛的细胞增生,从而导致肠壁增厚,同时由于机体的代偿和修复作用使病变重叠发生,随着病变的发展,导致坏死性肠炎病变,节段性回肠炎病变,以及急性出血性增生性肠道病变三种类型,这些肠粘膜病变直接阻碍了营养物质的吸收,导致病猪生长发育不良,饲料利用率下降。

病原概述之流行病学

该病主要感染猪,潜伏期为10-15天,主要发生在断奶仔猪和育肥猪,特别是专业育肥场,在10~14周龄发病率最高,发病率一般在5%-20%,死亡率在1%-5%,生长严重迟缓,病猪和带菌猪的粪便是该病的主要传染源,传播途径主要是消化道,该菌可在鼠体内繁殖,因此啮齿类动物可为疾病的传播媒介,所以灭鼠有利于控制本病的传播。各种应激反应如转群、混群、昼夜温差过大、湿度过大、密度过高;频繁接种疫苗;突然更换抗生素造成菌群失调;猪群内存在免疫抑制性疾病(如PCV-2、PRRSV);饲喂发霉饲料;猪场同时存在的其它大肠炎的病原如猪痢疾密螺旋体、结肠螺旋体、沙门氏菌等因素可以促使该病发生,年亚洲猪病大会资料公布中国猪场的回肠炎情况,调查全国54个猪场份血样(7个年龄段),结果仔猪阳性率83%,母猪阳性率85%,肥育猪阳性率98%;70%的中国猪场在仔猪保育结束时就感染劳森菌,平均感染率保育期33%,肥育期感染迅速上升到51%。

二、临床症状

1、急性型


  主要发生在4-,6月龄,大部分都是膘情较好的猪,主要表现刚开始血色水样便,食欲下降,体温不高,随着病程的发展,排黑色沥青状便,病猪全身苍白,体温下降,衰弱直至死亡,也有少数皮肤苍白突然死亡但见不到排沥青便的猪。

2、慢性型


  主要发生在6-13周龄,病猪精神差,食欲废绝,粪便较软,灰色水泥样,后变稀或水样便,颜色较暗,混有血丝或坏死组织碎片,病猪衰弱,消瘦,弓背,四肢无力,少数皮肤苍白,生长停滞

3、亚临床型


  主要发生在保育后期到生长猪阶段,常有几头粪便较软或呈水泥样糊状,皮肤颜色较正常,无其它临床症状,但是生长明显迟缓,体重参差不齐,严重影响饲料转化率。 

后备猪便血多发生于后备猪进入隔离舍或后备猪群与猪场原有猪群混群时,最早的发现往往是在巡栏时看到血便,也有一些猪群在出现血便前会有不明原因的急性死亡,但因为没有特征性表现往往被忽视。

在出现血便的同时,病猪表现出皮肤苍白呈贫血状,食欲很差或废绝。一般2天~3天后死亡,病死率可达50%,其余的病猪在数周内逐渐恢复健康,一些幸存下来的猪可能丧失繁殖能力。

如果妊娠母猪发生本病,除了会出现上述便血症状外,还可能会在出现血便后的6天内发生流产。无论是后备母猪还是妊娠母猪,相当一部分母猪会在没有出现任何明显的临床症状前突然死亡。本病的发病率与运输、混群、诱情和繁殖性能测定等生产活动有关,严重时发病率可达20%以上。如果防控措施不当,常会给生产造成短期及长期较大的影响。

三、临床剖检

剖检病死猪时往往可见皮肤苍白、肝脏颜色变淡和脾脏尾部变小等明显的失血症候群,特征性病变位于消化道,主要表现为回肠肠壁增厚和肿胀,并有一定程度的浆膜水肿;回肠和结肠肠腔常含有血块或充满血样液体。

直肠肠腔可能含有由血液和消化产物混合而成的黑色柏油状粪便;肠道感染部位的黏膜表面除显著的增生性增厚外,还有少量粗糙的损伤,但很少发现出血点、溃疡或糜烂。

四、临床诊断

剖检特征是小肠及回肠粘膜增厚、出血或坏死等,粘膜增生表现出增生性花纹或分枝状皱褶,严重时似脑回状;浆膜下和肠系膜常见水肿,像一根橡胶管,增生坏死性肠段表现有臌气或炎性分泌物和积水现象,肠段较薄,坏死性肠炎的病变部还可见凝固性坏死。出血性肠病的病变类似于增生性肠病,但很少波及大肠,主要在小肠末端,表现为小肠壁局部增厚,肠腔内有血液;结肠内积有含血的粪便。根据典型的临床症状和以上病理变化可作出诊断。

五、鉴别诊断

猪圆环病毒(PCV-2)感染可能引起肠道黏膜非常明显的增厚,但是引起的系统性淋巴结症状和肉芽肿型(非腺瘤性)肠炎使其区别于回肠炎(PE)症状

根据本病的发病特点和剖检变化可初步诊断为胞内劳森氏菌感染消化道引起的急性增生性肠炎。但在进行临床诊断前还需要与胃溃疡和猪痢疾等疾病进行鉴别诊断。虽然胃溃疡与本病出现的血便都可能呈黑色,但胃溃疡的出血点在胃,不会影响消化道后段对水分的吸收,所以较少出现稀水样血便;猪痢疾与本病均可引发稀水样血便,但猪痢疾的病变部位主要在盲肠和结肠,且稀便中常混有鲜红色血样或黏液样物,而在本病的稀便中却很少能发现鲜红或黏液样物。依据上述区别可进行临床鉴别,确诊需要结合实验室诊断。

常用的实验室诊断方法是猪粪或肛门拭子定量PCR,通过定量PCR检测,胞内劳森氏菌可检测到bp的DNA片段。

五、防控措施

猪病学(第十版)记载:在按每公斤体重比例给予适当药量时,大环内酯类和截短侧耳素是对胞内劳森氏菌最为有效的抗生素,在美国,一些喹噁啉药物(如卡巴氧)十分有效,还没有发现耐受菌群。目前已知无效的抗生素有青霉素、杆菌肽、氨基糖甙类如新霉素、维吉尼霉素和离子载体类药物,非抗生素治疗,如铜和锌的化合物或饲料酸味剂等已证明没有治疗作用。治疗首选的药物是太妙菌素(mg/kg)或泰乐菌素(mg/kg)。可以通过饮水、拌料或肌注等量药物对感染猪或接触猪进行连续治疗14天。

本病从发病到死亡的时间较短,所以需要采取全群普防与重点治疗相结合的方法进行防控,即当有散发性病例时,应对全群猪进行预防性加药,以防止增加新的病例;

同时,将正在发生血便和食欲很差的猪隔离和集中,随后进行重点治疗。

七、综合防治措施

1、做好管理把口蹄疫、圆环、猪瘟、伪狂犬、蓝耳病等基础免疫做好,减少免疫抑制。

1.1严格实行全进全出制度,做好灭鼠工作。

1.2加强消毒,主要是空舍,一定要严格冲洗,消毒药可选用含碘类或季铵盐类消毒剂,坚持冲洗-消毒-空栏干燥(至少一周)的流程

1.3减少猪群转群、温度、湿度、密度及注射等方面的应激,可在转群、免疫前后添加益生菌和多维,用于降低应激或改善肠道健康

1.4严格控制好饲料霉菌污染,把好原料关,可长期在饲料中添加好的脱霉剂。

2、全群普防

对发病率较高的后备猪群,在后备猪进入隔离舍前后及后备猪与猪场原有猪混群前后使用太妙菌素或泰乐菌素,可有效防控血便的发生。

3、对症治疗

因本病的发生与死亡均较急,发病猪往往在治疗措施起效前就已死亡,所以需要在发现血便后第一时间使用太妙菌素或泰乐菌素进行全群治疗。正在发生血便的猪采食量极小,可将太妙菌素或泰乐菌素加入饮水中,同时注射止血药物对症治疗。

普莱柯生物官方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