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淋巴结炎治疗专科医院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感染科发生的连续剧第二季发热皮疹伴淋巴 [复制链接]

1#

感染科发生的连续剧——第二季

发热、皮疹伴淋巴结肿大,年轻人你怎么了?

仲夏的一天上午,我们收住一名30多岁年轻女性,消瘦的脸颊上,写满了不安、焦虑,裸露的颈部可见大小不一的皮疹。办好住院手续后,主管医生杨大夫在病房仔细询问了病史。

患者2周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了发热,体温最高达39.0℃,伴有畏寒、乏力,食欲欠佳,在当地诊所按“感冒”给予抗感染治疗,症状无明显改善。2天后患者颈部、躯干部出现皮疹,有轻度瘙痒,医院就诊,按“肺炎、药物过敏”等对症治疗,体温逐渐下降,波动在38.0℃左右,畏寒消失,皮疹彼消此起,全身乏力更为明显,为了进一步诊治,经人介绍联系到我科景富春主任。景主任看过后认为病情不一般,建议住院诊疗。

患者既往“甲状腺功能减退”病史。入院后查体发现其颈部、背部、胸部可见大小不一的淡红色斑疹,部分为陈旧性。双侧颈部可触及数个肿大淋巴结,质韧、无触痛、活动度好。其余部位未见明显异常。主管医生杨大夫查完后,医院提供的一堆检查结果,除了肝功异常转氨酶轻度升高外,并无太多阳性结果。这是什么病、该从何查起?很显然,这是一个病因不明的发热待查病例。由于平时训练有素,加上不断的学习和经验积累,杨大夫很快就给予了患者基本和必要的化验检查。同时给予了对症处理。然而,三天过去了,病人依然高热不退,精神极差,面色黝黑,整个人看上去如红楼梦中的林黛玉一般虚弱。而初步的检查结果并未提供太多有价值的信息和线索。接下来该怎么办?杨大夫将这一病例的病情演化情况及时向景富春主任做了汇报。

景主任在病人入院后已看过病人,对其情况十分熟悉。此时,就指示大家按照发热待查的诊疗思路,认真分析梳理病情,一一排查发热、皮疹伴淋巴结肿大的相关性疾病,有哪些符合点,还有那些不符合的地方,需要完善什么检查。通过大家的积极讨论发言,形成一个初步意见:病情复杂,请主任进一步决断。景主任总结发言认为,当前病情感染性疾病可能性较小,皮疹是疾病的一种表现,不是单独的疾病,但仍需请皮肤科会诊,排除少见皮肤病。同时立即完善血培养、淋巴结活检和骨髓培养及活检等检查,除外血液病、风湿免疫性疾病和结缔组织病变。

于是杨大夫迅速请求皮肤科会诊,会诊意见为荨麻疹不除外,但需进一步排除其他疾病。结合会诊意见和我们的分析,按照发热待查的思路,在原有治疗基础上,杨大夫及时调整了部分治疗药物,但患者发热仍然持续不退,皮疹依旧存在,且胸前部皮疹有增多趋势。好在这位患者及家属十分信任我们,给了我们足够的耐心,让内心着急的我们吃了颗定心丸。

检查一步步进行,在漫长的等待后,血培养、骨髓培养均阴性。肝功能检查提示低蛋白血症、谷丙转氨酶升高,淋巴结活检初步诊断:不排除T细胞淋巴瘤。考虑到患者的病史、症状和体征有诸多不符合淋巴瘤的表现,加之患者是年轻女性,一旦诊断为淋巴瘤,患者本人及家人将面临巨大的心理压力及经济负担,而且预后不佳。因此,我们再次分析患者病情及检查结果,景富春主任建议淋巴结病理请求陕西省病理会诊中心进行会诊,以明确诊断。各部位立即行动,将病理切片送往省会西安。几天后,医患双方共同迎来了一个好消息,病理会诊结果回报为:皮病性淋巴结炎。

这是什么病?我们第一次遇见,诊断明确了,治疗咋办?到这一步,事情已经很简单了,我们查阅了大量文献、很快确定了治疗方案。同时,也请血液科会诊,排除了淋巴瘤可能。

划重点,请看我科杨晓玲主治医师精彩讲述

那么,什么是皮病性淋巴结炎?它是一种局部淋巴结增生反应性疾病,属于自发性疾病,常见于全身性皮肤病,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可发生于各个年龄阶段,以女性多见。临床表现为发热、皮疹、无痛性淋巴结肿大等,肿大淋巴结常见于腹股沟、颈部、腋窝等。而淋巴结活检是诊断的金标准,常伴有肝功能异常。目前治疗无统一方案,积极对症治疗。

根据这个患者的症状、体征、检查结果以及诊治过程,我们制定了个体化治疗方案,包括保肝、皮疹局部处理等。经过连续23天的治疗,患者体温恢复正常,皮疹消退,肝功正常出院。出院后随访半年无复发。

目前随着全国感染科的转型,医院感染科也不断地在原传染性疾病的诊治基础上,拓宽诊疗范围,其中的重点方向之一就是不明原因发热。通过这几年对不明原因的发热性疾病的诊治,锻炼了我们科室医生的整体思维,扩展了视野,形成了一套对该类疾病的诊断思路,缩短了诊断时限,提高了诊疗水平,大大降低了患者住院天数及住院费用,更重要的是为越来越多的当地老百姓解决了疾病困扰,践行了我们救死扶伤的初心。(撰稿:张素梅;讨论:景富春、杨晓玲、姜晓倩、吴立博、王川)

编审:医院感染科景富春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