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哪个看白癜风的医院好 http://m.39.net/pf/a_4782744.html编者按
年CSCO抗淋巴瘤联盟巡讲于年5月8日举办了山西站巡讲的上半场。本次会议采取线上直播的方式,国内顶级血液专家齐聚一堂,共同分享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规范相关诊疗指南,探讨领域内疑难问题,共同迎接淋巴瘤治疗新时代。CCMTV-临床频道血液科对本系列巡讲进行独家直播,为您传递最新鲜、最热门的血液学资讯。
开幕致辞
本次会议由马军教授、*教授担任主席,苏丽萍教授担任执行主席。苏丽萍教授首先对在线参会的医学同道表示热烈的欢迎,对给予支持的学会表示感谢。CSCO抗淋巴瘤联盟巡讲在山西省已经成为重要的品牌会议,涵盖内容越来越丰富,多方位多层次推动了学科的发展。苏丽萍教授同时分享了山西省血液肿瘤诊疗中心成立的这一好消息。随后马军教授、*教授分别发表致辞,在“隔离病毒,不隔离学术,不隔离爱”的理念下,2月1日来,CSCO联盟已经举办了百场在线公益讲座,包括医患教育、公益答疑、淋巴瘤联盟巡讲以及指南更新与巡讲等,为诸多同行在战疫情况下交流、学习、分享提供了平台。最后马军教授和*教授共同祝贺山西省血液肿瘤诊疗中心成立,并预祝大会圆满进行。
马军教授
哈尔滨血液病肿瘤研究所
新冠疫情下淋巴瘤临床试验
会议第一节中,马军教授分享了新冠疫情下的淋巴瘤临床试验。马军教授首先介绍了中国恶性肿瘤发病概况。随着肿瘤治疗手段的不断进步,肿瘤的5年生存率不断提升,血液肿瘤的治疗也由粗放化疗发展为现在的个体化精准治疗。随后马军教授对中国血液肿瘤新药研发情况进行了回顾,血液肿瘤新药上市审批时间明显缩短,血液肿瘤药物临床试验数量也有显著增加。马军教授认为,由于疫情的影响,我们应加强临床研究的管理。初期应暂停筛选新患者,对正在参加研究的本地患者按计划进行治疗,外地患者应报备伦理进行相应处理。针对准备开展的新研究进行网络申报与审批,发热患者尽快排查,综合当地疫情和患者状态选择治疗方案,同时开设网络诊疗咨询服务。疫情对临床研究入组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各中心正在寻求相应解决办法。新冠时期细胞治疗仍在继续进行,可能成为血液肿瘤治愈的希望;肿瘤疫苗也可能成为肿瘤治疗新的选择;基因编辑技术的进步为肿瘤基因治疗带来了前景和未来。
张会来教授
天津医院
外周T细胞淋巴瘤的治疗进展
张会来教授讲解了外周T细胞淋巴瘤的治疗进展。张教授指出,PTCL具有高度异质性,各亚型具有不同的表型特征。绝大多数PTCL亚型预后较差,大剂量化疗+ASCT对预后的改善作用有限。CD30在多种PTCL亚型的肿瘤细胞表面上高度表达,ECHELON-2研究证实维布妥昔单抗联合CHOP可有效改善PTCL患者的生存,维布妥昔单抗在复发难治PTCL及CD30+的CTCL患者中也可以带来更多生存获益。最后,张会来教授讲解了多种针对其他靶点的新药临床试验,指出在同一亚型患者中,不同基因型的患者生存差异显著,可为预测患者预后提供依据。未来我们应不断优化PTCL治疗策略,通过精确的诊断,结合生物学特征和预后因素,探索治疗靶点及实施新型治疗,实现PTCL患者的个体化精准治疗。
宋玉琴教授
医院
淋巴瘤评效结果的解读和理解—如何影响临床研究结果和临床治疗
宋玉琴教授带来了淋巴瘤评效结果的解读和理解相关分享。宋玉琴教授首先解答了为什么要进行评效这一问题,针对治疗有效的患者,评效可以指导下一步治疗的强度及后续治疗方案,同时可以比较药物或方案的优劣,也可以评价患者预后。随后对Cheson评效标准、Cheson改良评效标准、改良Lugano淋巴瘤评效标准及RECIL标准的改进与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最后宋玉琴教授强调,我们应以治疗方法和治疗目标为导向,正确解读评效结果。
秘营昌教授
中国医院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预后相关因素
会议的第四节中,秘营昌教授介绍了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预后相关因素。成人ALL预后相关因素需要根据患者情况、疾病的临床特点、免疫和遗传学分型,治疗反应和社会因素综合分析。秘营昌教授就年龄、细胞遗传学、免疫表型的预后因素进行了详细解读。对于B-ALL患者,Ph阳性ALL是预后的高危因素,但随着TKI的应用,Ph阳性ALL疗效有了很大提高;Ph样ALL患者治疗可能与Ph+ALL存在较大差异,预后不良,但各个亚型之间预后又存在差异。B-ALL患者CRLF2过表达、IKZF1缺失以及IK6也是重要的预后不良指标。T-ALL研究更成熟,ETP患者与non-ETP患者预后存在显著差异,此外CDKN2A/CDKN2B基因、TP53基因突变是预后不良的因素,而NOTCH1/FBXW7基因突变是预后良好的因素。最后秘营昌教授介绍了MRD对预后的影响。总之,ALL的预后因素分析依然存在缺乏统一完善的判断标准.对分子因素预后意义的重视程度不够等问题。我们应继续强调微小残留病的预后意义,制定动态的治疗策略调整方案,在靶向治疗、免疫治疗进一步推广的情况下重新认识某些预后因素。
刘卫平教授
医院
侵袭性B细胞肿瘤的病理诊断
刘卫平教授从侵袭性B细胞淋巴瘤的类型、病理诊断和淋巴瘤病理诊断技术与选择原则三方面介绍了侵袭性B细胞淋巴瘤的病理诊断。侵袭性B细胞淋巴瘤类型包括所有LBCL以及其他组织学类型淋巴瘤向LBCL的转化/演进。刘伟平教授重点讲解了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非特指、高级别B细胞淋巴瘤、EBV+DLBCL-非特指的病理诊断问题。大B细胞淋巴瘤的病理诊断需要基于形态学线索,进行免疫组化检测,决定后期是否需要分子检测、克隆分析及单基因检测。基因重排检测能够帮助我们进行克隆性分析,FISH检测能够协助具有特征遗传学改变淋巴瘤的分型和分亚型。淋巴肿瘤的病理诊断需要综合临床表现、免疫组织/细胞化学、基因检测、NGS、克隆性分析、组织病理等进行分析,NGS及其相关或衍生技术在淋巴瘤的临床诊治及发病分子机制的研究中有重要作用,值得积极应用。
卢学春教授
医院
组学大数据指导下的表观精准治疗
卢学春教授在会议第六节分享了组学大数据指导下的表观精准治疗这一话题。卢学春教授首先介绍了大数据和精准医学的定义和历史,指出目前精准医学仍停留在DNA测序和靶向治疗层面,精准医学需要不断完善和进步。随后卢学春教授对大数据时代的医学研究-表观精准治疗进行了解读。基于转录组的DLBCL分型对临床预后具有指导意义,但没有产生治疗方案的变革;NK/T细胞淋巴瘤也进行了多组学研究,并能够指导NK/T细胞的临床治疗策略。目前组学的研究进展并未带来患者生存的获益,但国内已有基于转录组学对DLBCL治疗药物的预测,按照这一思路可能有助于淋巴瘤患者的治疗。卢学春教授分享了他对于表观精准治疗的临床实践经验,包括基于机器学习建立表观遗传治疗预测平台EpiMed,制定表观免疫联合方案以及关于新冠肺炎COVID-19的研究等。最后,卢学春教授指出,基于多组学的表观精准治疗可以延长患者生存期,淋巴瘤、骨髓瘤的患者尽早应用更有可能获益,特别是对于复杂的共病以及疑难罕见病可能提供帮助。我们需要整合多维大数据,进行下一代精准治疗的探索。
牛挺教授
医院
复发/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治疗新进展
会议第七节中,牛挺教授从RRMM治疗现状、目前治疗策略和未来治疗选择三方面介绍了复发/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的治疗新进展。牛挺教授首先指出,MM复发时的治疗方案选择应综合考虑患者、疾病及既往治疗等多重因素。由于MM存在克隆异质性,每一次复发后的预后会更差,因此早期复发时应给予患者合适的治疗方案。目前多项临床指南均推荐DVd或DRd用于首次复发MM患者的治疗,可以获得显著的疗效。同时,新药时代晚期移植仍是RRMM患者治疗选择之一,但获益不如早期移植。随着新型作用机制的药物相继出现,多线复发的骨髓瘤患者拥有了新的希望。目前,国内CAR-T治疗的研究已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在年的ASH会议上得到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