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国际交流中心 http://pf.39.net/bdfyy/bdflx/180503/6210224.html摘要
目的
分析达芬奇机器人纵隔肿物切除手术完全无管化(totallynotube,TNT)的可行性及其对加速康复外科的重要意义。
方法
纳入年1月至年12月医院行TNT机器人纵隔肿物切除手术的患者79例,作为TNT组;纳入年1月至年12月医院行普通机器人纵隔肿物切除手术的患者35例,同期行胸腔镜纵隔肿物切除手术的患者54例,分别作为非TNT组和电视辅助胸腔镜手术(video-assistedthoracoscopicsurgery,VATS)组。回顾性分析三组患者的肌肉松弛-气管插管/喉罩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重症监护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analoguescale,VAS)、住院费用及术后并发症等相关指标。
结果
例患者手术皆成功完成,无中转开胸、围手术期无严重并发症(共9例患者出现术后并发症)及死亡患者,所有患者顺利出院。TNT组与非TNT组对比,肌肉松弛-气管插管/喉罩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次日VAS疼痛评分、重症监护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方面TNT组均明显短于或少于非TNT组(P0.01);两组住院总费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TNT组与VATS组相比,肌肉松弛-气管插管时间、手术时间、重症监护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中出血量、术后次日VAS疼痛评分、术后连续3d胸腔引流量、术后带管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方面非TNT组优于VATS组(P0.05),但非TNT组住院费用明显较高(P=0.)。
结论
达芬奇机器人用于治疗纵隔肿物与胸腔镜手术相比安全性相当,在机器人手术基础上行TNT也是安全可靠的,具有更好的舒适度、疼痛更轻,重症监护及住院时间更短等优势,患者能更快恢复。
正文
随着微创手术技术发展,胸腔镜已在纵隔肿物切除手术中得到广泛应用,多数无外侵肿物可通过胸腔镜手术完成切除。但对于界限不清、形状不规则的纵隔肿物,胸腔镜具有一定局限性,且胸腔镜在上纵隔或较狭小空间内移动操作困难[1]。而达芬奇机器人以其更清晰的3D视野、更灵活的操作臂则可在更狭小的纵隔内做精细操作,可以完成部分复杂纵隔肿物切除术。当我科达芬奇机器人纵隔肿物切除术技术成熟后,我们考虑充分利用达芬奇机器人手术对手术空间要求不高、手术时间短、操作精细副损伤小的优势,而逐渐尝试在达芬奇机器人行纵隔肿物切除术中实现完全无管化(TNT)管理并取得一定经验,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和分组
搜集我院年1月至年12月TNT达芬奇机器人纵隔肿物切除术患者79例,作为TNT组。纳入年1月至年12月行普通达芬奇机器人纵隔肿物切除手术患者35例,作为非TNT组;同期行胸腔镜纵隔肿物切除术患者54例,作为电视辅助胸腔镜手术(video-assistedthoracoscopicsurgery,VATS)组。3组患者在性别、年龄、肿物最大直径、肿物位置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3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中位数(范围)/例]
入组标准:患者术前检查无严重合并症,如严重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心律失常等;术前CT检查肿物形状规则、边界清晰,术前CT示肿物最大直径≤10cm,且分析3组肿物大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肿物未侵及重要血管、神经等,无远处转移;合并重症肌无力的胸腺增生或胸腺瘤患者;胸腔无严重粘连;机器人手术取物时延长切口或辅助操作口、胸腔镜手术切口或辅助操作口长度≤5cm。
排除标准:术前合并严重冠心病、心律失常等疾病;术前检查肿物侵及周围血管、心包、肺等组织结构或有远处转移;肿物巨大,手术操作困难,或胸腔严重粘连;术中见肿物侵及周围组织,合并心包、肺等组织部分切除;肿物多处或多发;机器人或胸腔镜纵隔肿物活检或淋巴结活检术;机器人手术取物时延长切口或辅助操作口、胸腔镜手术切口或辅助操作口长度5cm。
1.2手术方法
TNT组:全身麻醉,放置i-gel喉罩,术中麻醉师需控制潮气量、呼吸频率(约8~10ml/kg,10~14次/min),尽量避免双肺通气时影响手术,监测血氧及控制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end-tidalCO2,ETCO2)35~45mmHg。如术中患者氧合不佳、ETCO2偏高需及时调整潮气量及呼吸频率,必要时术者可暂停手术,充分通气后再恢复手术。因手术时间较短,术前不留置尿管。患者健侧卧位,肿物位于前纵隔者,体位略后倾,肿物位于后纵隔者,略前倾(此体位时喉罩更需固定牢固,避免脱落或移位)。上肢屈曲,抱枕。切口的选择根据肿物位置决定,进镜口与两操作口布局形成开口朝向手术操作部位的三角形,保证足够的操作空间,避免机械臂之间的互相干扰。纵隔手术一般不需辅助切口,但需根据术中情况决定,本组共4例有辅助切口,其中最长辅助切口为剑突下4cm,余3例皆为1cm。确定进镜口位置后切皮打孔,嘱麻醉医师暂停通气后置入trocar,进镜观察胸腔有无粘连,建立6~8mmHg人工气胸使术侧肺组织塌陷,充分暴露术野,然后可双肺通气,在腔镜辅助下置入操作臂trocar。完全连接安装达芬奇机器人系统后,将肿物完整切除。如为胸腺增生或胸腺瘤伴有重症肌无力患者,则行全胸腺切除、前纵隔脂肪清除术。如为巨大囊性肿物致空间小、操作不便,可先将囊内液体吸出,再将囊皮切净,避免复发。充分利用器械臂口完成纱条等辅助物的递送及切除物的取出。较大实性肿物切除后如不易经器械臂口取出,可适当延长切口。本组共19例延长切口取物,最长切口3cm。术后于进镜口置入多侧孔引流管至胸膜顶,外端伸入盛水器皿液面以下,嘱麻醉师充分膨肺,待排净胸腔内残气后拔除引流管,关胸。
非TNT组:全身麻醉,双腔气管插管,术前留置尿管。体位、手术切口选择、手术过程同TNT组,本组共12例有辅助切口,其中最长辅助切口2cm。15例取物时扩大切口,最长者3cm。术后于进镜口置入多侧口胸腔引流管1枚,送至胸膜顶,连接胸腔引流瓶或负压吸引球,充分胀肺后关胸。
VATS组:全身麻醉,气管插管,术前留置尿管。体位同前两组。本组3例有约1.5cm辅助操作口,1例单孔3cm完成手术,其余皆为进镜口加单操作口完成手术。切口的选择:通常于患侧腋中线第6或第7肋间切口1.5cm作为进镜口,腋中线或腋后线第3或第4肋间切口3~5cm作为操作口。手术操作基本同前两组,术后于进镜口留置胸腔引流管。
3组患者回病房后常规给予镇痛、吸氧、监护等。拔管条件:24h胸腔引流量≤ml,颜色清亮,复查胸部X线片胸腔无积液积气。
1.3观察指标
收集3组开始给肌肉松弛药(维库溴铵/罗库溴铵)-气管插管或置入喉罩完成时间,手术时间(切皮-缝皮,机器人手术包括操作臂连接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重症监护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有无饮水呛咳、声音嘶哑、喉痛,尿路症状(包括尿潴留、尿路感染等),术后次日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analoguescale,VAS),住院费用,术后并发症,随访复发等。非TNT组及VATS组同时收集术后当日、次日、第3d胸腔引流量,术后带管时间。
1.4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应用SPSS19.0软件进行分析,经K-S及ANOVA检验,绝大多数组数据不服从正态分布、方差齐的特点,且经变量转换也难使其转变成上述要求,为方便统计,计量资料用中位数及范围描述,组间比较行秩和检验,计数资料比较行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3组例患者手术皆成功完成,术中无中转开胸,术后无躁动,气管插管或喉罩顺利拔除后安全返回病房。围手术期无严重并发症及死亡患者,所有患者顺利出院。3组患者术后病理类型见表2,术后并发症及处置见表3。
表23组患者术后病理类型(例)
表33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及处置(例)
非TNT组与VATS组对比,肌肉松弛-气管插管时间、手术时间、重症监护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出血量、术后次日VAS疼痛评分、术后连续3d胸腔引流量、术后带管时间及住院时间非TNT组明显优于VATS组(P0.05)。住院费用非TNT组明显较高(P=0.);见表4。
表4非TNT组与VATS组术中及术后资料比较
[中位数(范围)/例]
TNT组与非TNT组相比,肌肉松弛-气管插管/喉罩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次日VAS疼痛评分、重症监护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方面TNT组优于非TNT组(P0.01)。住院总费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TNT组与非TNT组术中及术后资料比较
[中位数(范围)/例]
术后补充治疗:2例胸腺瘤、1例胸腺癌术后补充放疗(总放射量55~60Gy);1例胸腺瘤患者术后补充化疗(吉西他滨+奈达铂方案),1例胸腺瘤患者进一步行病理检查诊断为纵隔淋巴瘤,行ABVD(阿霉素、博莱霉素、长春新碱、氮烯咪胺)方案化疗。
随访:3组患者术后随访3~51个月,随访成功率89.9%(共17例失访)。11例肌无力患者随访成功8例,除VATS组1患者术后4个月因脑出血死亡外,其他患者肌无力症状皆明显改善,3例停口服溴比斯的明,4例溴比斯的明口服剂量较术前减少,最低剂量为1片/d。TNT组1例术后3个月复查胸部CT提示术区0.5cm肿物,考虑胸腺瘤复发,现定期复查。其余随访患者(包括上述并发症及补充放化疗患者)恢复良好。
3讨论
纵隔肿物病理类型繁多,多符合手术切除适应证。因纵隔肿物常毗邻重要血管、神经等组织结构,并且空间狭小,手术操作较困难、风险较高,目前无标准的手术方式。随着快速康复外科(fasttracksurgery,FTS)理念的提出、手术技术的进步、手术器械的不断改良、电子设备的推陈出新,电视胸腔镜得到越来越广泛应用。但胸腔镜为二维成像,立体感不强,其操作过程中的杠杆作用不可避免地导致术后疼痛。同时也面临纵隔解剖结构的挑战[1],对于胸腺上极、头臂静脉处肿物、纵隔对侧部分肿物及对侧脂肪组织等,难以彻底切净[2],并存在无名静脉意外损伤出血及中转开胸的风险[3]。
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daVincisurgicalsystem,DVSS)作为新一代微创手术系统,弥补了上述胸腔镜技术的不足。其提供放大10~15倍高分辨率的3D视野,可以更清晰地观察纵隔内结构细节,同时可完全过滤掉人手的生理震颤,避免误操作损伤。机械臂关节灵活,活动范围大,明显优于双关节器械,甚至可对障碍后方目标组织进行操作。DVSS搭配合理能量系统,可有效减少术野出血。因此术者可在更小空间完成精细操作,特别适合在纵隔瘤切除手术中应用[1,4-7]。本研究从非TNT组与VATS组的对比结果中证实了以上DVSS的优势。
因胸科手术的特殊性,纵隔手术常规需留置胸腔引流管、术前需气管插管及留置尿管。留置胸腔引流管可起到术后引流胸腔积液、积气的作用,但其又是引起术后疼痛的重要因素。本研究TNT组术后VAS疼痛评分明显低于非TNT组,这与Miyazaki等[8]和Refai等[9]国外学者研究相一致。但不留置胸腔引流管需要手术创面较小或保证创面无明显渗出,同时需排净胸腔残余液体、气体,使肺完全复张后关胸[10],达芬奇机器人精细的操作实现了上述需求,可保证术后无胸腔引流管的安全性。本研究TNT组术后仅出现1例胸腔积液及1例乳糜胸(胸导管变异),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3.8%,为3组中最低。对于TNT组与非TNT组术中出血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我们认为2组病例的选择在时间上存在交叉,术者根据术中创面大小、出血量多少及术后有无继续渗液、渗血、选择是否留置胸腔引流管,往往导致出血量少的患者进入TNT组,进而导致统计数据上的偏倚。
与气管插管不同,i-gel喉罩不进入声门及以下气管,操作简单,低刺激及低应力反应,较少出现气道及咽部并发症,本研究TNT组术后仅出现1例轻度咽喉痛,未出现声音嘶哑及饮水呛咳。并且有研究表明置入i-gel喉罩较气管插管较少产生皮质醇、白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内咖肽等物质,降低全身炎症及氧化反应[11],对血流动力学影响也更小[12]。但i-gel喉罩气道密封性较气管插管差且不能实现单肺通气,为保证良好的手术视野,我们往往同时加用6~8mmHg人工气胸,使肺处于半萎缩状态[10],麻醉师无需特意小潮气量高频通气,如术中术侧肺组织萎陷不良影响手术视野,在保证氧合佳的情况下可适当降低潮气量,必要时可联合使用支气管封堵器,应用保护性通气模式。这样既保证了手术的安全,又提高了患者的舒适度,减少咽喉及气道的并发症。
根据我们的数据,机器人联合TNT具有明显的优势,适用于预计手术时间较短(不超过3h),术前CT显示肿物界限清晰、未侵及周围组织、胸腔无粘连,术中创面较小,出血、渗出较少的患者,甚至部分合并心脑血管等疾病而其他手术方式无法实施的患者。但TNT手术我们开展的时间仍较短,例数较少,在早期探索中病例的选择与非TNT手术相比难免要求更为严格,对于术前估计手术困难、手术时间长、术中出现出血等并发症可能性大的患者,考虑手术安全性永远是第一位的,均采用非TNT手术。
综上所述,本研究在证明机器人纵隔手术比电视胸腔镜手术有优势的基础上,对比了完全无管化机器人(TNT组)与普通机器人(非TNT组)纵隔肿物切除手术方式,以此突显TNT更高层次的优势,结果表明TNT手术患者疼痛减轻更明显,肌肉松弛-置入喉罩时间、重症监护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更短,患者舒适度更高、恢复更快。但无法避免的是TNT组的入组更严格(术前人为选择性,比如肿物更容易切除)给本研究带来一定的偏差,且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围手术期患者的真实感受无法确切得知,尤其在气管插管及尿管引起的不适方面,需要进一步的前瞻性研究来确认并验证TNT技术的可行性。下一步我们将继续考虑尝试清醒局部麻醉下机器人肿物切除术。
参考文献略
来源: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