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淋巴结炎治疗专科医院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淋巴结和结外淋巴组织 [复制链接]

1#

淋巴结反应性增生的基本类型

(一)反应性滤泡增生

1.基本病变淋巴滤泡增多(可遍及淋巴结副皮质和髓索内),具有生发中心和外套层;生发中心内含有多克隆性中心细胞和中心母细胞(免疫组化染色兼呈κ和λ阳性),其中散在可染小体细胞(形成星空现象),呈现亮极和暗极等。

2.病理诊断需与血管滤泡性淋巴结增生(Castleman病)、生发中心的进行性转化、滤泡性淋巴瘤、结节性淋巴细胞为主型霍奇金淋巴瘤等鉴别。

3.属于非特异性增生,提示B细胞免疫功能活跃,可见于类风湿关节炎、梅毒、HIV感染等。

(二)反应性(单纯性)窦组织细胞增生

1.基本病变淋巴窦扩张,窦内的组织细胞增生(由较疏松的网状聚集至成片密集,胞核无异型性,胞质可吞噬淋巴细胞、红细胞或呈泡沫样)。

2.病理诊断需与发生于淋巴窦内的转移癌、单核细胞样B细胞增生、伴有巨大淋巴结病变的窦组织细胞增生(Rosai-Dorfman病)、淋巴窦内反应性噬红细胞性组织细胞增生症、组织细胞增生症X(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和在窦内生长的淋巴瘤(例如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等鉴别。

3.属于非特异性增生,可见于淋巴结的炎性病变、癌性病灶的引流淋巴结等。

(三)反应性副皮质增生(弥漫性反应性增生)

1.基本病变①淋巴结副皮质区弥漫性扩大,淋巴滤泡减少、消失,窦隙狭窄、不清晰,以致淋巴结结构模糊;②多种转化性淋巴细胞和组织细胞、巨噬细胞增生(可见核分裂象,有时易见),毛细血管后小静脉增生,可有T小结形成。

2.病理诊断是淋巴结增生性病变病理诊断的重要难点,尤其需与呈现各种多形性增生的淋巴瘤(例如周围T细胞淋巴瘤、混合细胞性霍奇金淋巴瘤等)鉴别。

3.提示T细胞免疫功能活跃,多为非特异性,常与病毒感染(例如传染性单核细胞增生症等)有关,也见于种痘后淋巴结炎、药物诱发性淋巴结病等。

生发中心的进行性转化

1.病变淋巴滤泡的生发中心增大,外套层小淋巴细胞增生并伸入生发中心内,生发中心的固有成分被伸入的小淋巴细胞分隔以致生发中心消失。

2.病理诊断需与反应性滤泡增生、滤泡性淋巴瘤、结节性淋巴细胞为主型霍奇金淋巴瘤等鉴别。

3.病理学意义可能是结节性淋巴细胞为主型霍奇金淋巴瘤的瘤前病变。

血管滤泡性淋巴结增生(Castleman病)

(一)临床要点①浅表或深部淋巴结肿大,也可发生于结外各部位;②孤立性或多中心性;③透明血管型:多为单发,良性;④浆细胞型:多为全身性,常伴发热、贫血、血沉快、高丙种球蛋白血症等,可继发淋巴瘤。

(二)病变

1.透明血管型①淋巴滤泡增生,遍及皮质、髓质;滤泡生发中心萎缩,含有小动脉,其管壁有均质、红染物呈同心圆状沉积(具有诊断意义);滤泡的外套层明显增厚,其中的小淋巴细胞呈靶环样排列;②滤泡间:毛细血管和小血管增生,含多量浆细胞、免疫母细胞等。本型需与反应性滤泡增生、滤泡性淋巴瘤、套细胞淋巴瘤以及胸腺瘤(发生于纵隔内者)等鉴别。

2.浆细胞型①淋巴滤泡反应性增生;②滤泡间:小血管增生,大量浆细胞浸润。本型需与类风湿性淋巴结炎、髓外浆细胞瘤等鉴别。

伴有巨大淋巴结病的窦组织细胞增生(Rosai-Dorfman病)

(一)临床要点多发于儿童和青少年,常为双侧颈淋巴结无痛性肿大,也可累及皮肤等结外部位,可伴有发热等全身症状和自身免疫病。

(二)病变

1.淋巴结①淋巴窦极度扩张,窦间淋巴组织萎缩并含多量浆细胞;②窦内组织细胞增生;增生的组织细胞:核无异型性,胞质丰富、泡沫样,胞质内含有许多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等;③增生的组织细胞呈S-和CD68阳性、CD1a阴性;④淋巴结包膜增厚。

2.结外部位在淋巴细胞增生的蓝染背景中,呈现一些由增生组织细胞组成的淡染区,该淡染区内组织细胞的胞质中含有淋巴细胞、浆细胞等。

3.病理诊断需与重度单纯性窦组织细胞增生、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组织细胞增生症X(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窦内肉芽肿等鉴别。

嗜酸性淋巴肉芽肿(Kimura病)

(一)临床要点淋巴结多增大,也可累及软组织、腮腺、胃、肺等处。病程长,可自消,也可复发。可伴发热等全身性症状,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可增多。

(二)病变①淋巴结结构无明显破坏,反应性增生;②大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在淋巴滤泡内、外形成嗜酸性脓肿(具有诊断意义);③小血管增生(可呈血管瘤样),可见血管炎(管壁内嗜酸性粒细胞等)浸润。

(三)病理诊断需与非特异性嗜酸性淋巴结炎、寄生虫性淋巴结炎、混合细胞型霍奇金淋巴瘤、周围T细胞淋巴瘤等鉴别。

组织细胞性坏死性淋巴结炎(Kikuchi病)

(一)临床要点多为中青年女性,颈部等浅表淋巴结肿大,可有压痛,常发热、皮疹。白细胞减少、血沉快等。可自愈。

(二)病变①淋巴结结构尚存或有破坏;②副皮质区扩大,散在性至大片碎屑样坏死(核尘),多自包膜直下向深部扩展;③坏死灶内及其边缘处组织细胞/巨噬细胞增生并活跃地吞噬核尘、淋巴细胞、红细胞等,可见核分裂象;④坏死区边缘免疫母细胞等转化性淋巴细胞增生(CD3阳性),易见核分裂象(偶见病理性核分裂象);⑤几乎不见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浸润。

(三)病理诊断进行排除性诊断:①需结合相关临床资料;②病变需与淋巴结结核病、淋巴瘤或转移癌的继发性坏死、猫爪病淋巴结炎、系统性红斑狼疮淋巴结病、反应性组织细胞增生、周围T淋巴细胞淋巴瘤等鉴别。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生症的淋巴结病变

(一)临床要点多发于儿童、青少年,男性较多,发热、咽痛和淋巴结肿大(三联症),肝、脾可肿大,外周血白细胞增多(淋巴细胞60%)、可见转化性大淋巴细胞(所谓的“单核细胞”),血清嗜异型冷凝集试验阳性和EBV抗体阳性。

(二)病变①副皮质弥漫性增生,散在多量免疫母细胞(CD20阳性);②淋巴滤泡可反应性增生;③窦扩张,可呈单核细胞样B细胞增生;④髓索内含有数量不等免疫母细胞;⑤可见灶性碎屑样坏死(核尘)和巨噬核尘。

(三)病理诊断①需结合相关临床资料;②病变鉴别诊断。

皮病性淋巴结病(皮病性淋巴结炎)

(一)临床要点慢性瘙痒性皮肤病患者局部引流淋巴结或全身浅表淋巴结肿大,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常增多。

(二)病变①副皮质区扩大,其中组织细胞、巨噬细胞结节性或弥漫性增生(HE染片中包膜之下呈现淡粉染区域),T小结增生,巨噬细胞胞质内外呈现黑色素、含铁血黄素等;②该淡染区内可见交指样树突状细胞(S-蛋白阳性)、朗格汉斯细胞(S-蛋白和CD1a阳性)、T免疫母细胞、浆细胞、嗜酸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等;③淋巴滤泡、窦组织细胞反应性增生。

(三)病理诊断①确诊需有明确的瘙痒性皮病史;②需与霍奇金淋巴瘤、周围T细胞淋巴瘤(包括蕈样霉菌病/Sezary综合征累及淋巴结)等鉴别,这类淋巴瘤患者可有瘙痒性皮病,可伴发皮病性淋巴结病。

淋巴结弓形虫病

(一)临床要点多为免疫功能低下患者的机会性感染,后天性感染的弓形虫主要累及淋巴结。肿大淋巴结有触痛。

(二)病变①淋巴滤泡显著反应性增生;②增生滤泡周围呈现由少数上皮样细胞形成的小肉芽肿,并长入滤泡内(具有诊断意义);③边缘窦、小梁旁窦内单核细胞样B细胞增生;④偶尔在巨噬细胞胞质内或细胞外检见弓形虫滋养体,或在细胞内检见弓形虫包囊。

(三)病理诊断①确诊需要有关血清学检查和病原学检查的支持;②需与其他感染性肉芽肿鉴别;③需与可呈现单核细胞样B细胞增生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猫爪病、艾滋病等鉴别。

种痘后淋巴结炎

(一)临床要点①皮肤接种牛痘疫苗1-3周后,局部(颈、腋、锁骨上等处)引流淋巴结痛性肿大,常随皮肤接种处的病变愈复而消散;②接种其他疫苗后,局部引流淋巴结也可呈炎性肿大,统称为接种后淋巴结炎。

(二)病变形似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等病毒性淋巴结炎,呈现滤泡性和(或)副皮质弥漫性反应性增生、免疫母细胞散在性增生,可混杂一些嗜酸性粒细胞、浆细胞浸润。

(三)病理诊断①确诊需有近期疫苗接种史;②需与病毒性淋巴结炎、霍奇金淋巴瘤、周围T细胞淋巴瘤等鉴别。

药物诱发性淋巴结病

(一)临床要点①用药后几周至几个月内发生全身(常先颈部)淋巴结肿大;②伴发热、皮疹、肝脾大、关节酸痛等;③外周血可白细胞增多(可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贫血等;④最常由抗惊厥药(苯妥英钠等)引发,也可由抗生素、水杨酸类等多种药物引发;⑤停用相关药物后,病征消失。

(二)病变形似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等病毒性淋巴结炎。

(三)病理诊断①确诊需有使用抗惊厥药或其他相关药物史;②需与病毒性淋巴结炎、霍奇金淋巴瘤、周围T细胞淋巴瘤等鉴别。

淋巴组织非典型增生

(一)病变泛指淋巴结内不能确诊为淋巴瘤霍淋巴造血组织的其他恶性病变,又不能肯定为反应性病变的结节性或弥漫性淋巴组织增生,代表了若干种良、恶性质不明的“模糊性”淋巴组织增生。

(二)病理诊断①进行病理会诊;②进行免疫组化、基因重排、细胞遗传学检测;③临床-病理随查,对于呈现多发性进行性淋巴结肿大,伴有发热、液汗、消瘦、贫血、皮疹、肝脾肿大、血沉快、高丙种球蛋白血症的患者,尤应密切观察,必要时需再切取肿大淋巴结进行病理学检查。

感染性肉芽肿

(一)有关疾病举例(病变要点)

1.细菌性结核病,非典型分枝杆菌病,麻风,梅毒,猫爪病,伤寒,副伤寒,放线菌病,鼻硬结病等。

2.真菌性组织胞浆菌病,隐球菌病,曲菌病,毛霉菌病,念珠菌病,卡氏肺孢子虫病等。

3.寄生虫性弓形虫病,血吸虫病,丝虫病等。

(二)病理诊断

1.确诊某种肉芽肿的病因需结合患者的临床资料、病原学检查(组织切片的病原体染色、活检材料的病原体培养、血清学检查等)。

2.需除外某些恶性肿瘤引发的淋巴结肉芽肿的可能性。

异物性肉芽肿

(一)有关疾病举例

1.淋巴管造影术后淋巴结病。

2.聚硅酮性淋巴结病。

3.胆汁性肉芽肿性淋巴结炎。

(二)病理诊断①相关的临床资料;②肉芽肿或巨噬细胞检见有关异物。

结节病

(一)临床要点①累及任何器官,好发于肺、淋巴结(尤其是肺门淋巴结)、眼、皮肤等处,表现为肺内浸润性病变、淋巴结肿大、皮肤结节等;②可伴发高丙种球蛋白血症、高血钙、高尿钙;③淋巴结内、血清中血管紧张素转化酶和溶菌酶含量增多;④皮质类固醇治疗有效。

(二)病变①上皮样细胞性肉芽肿,较小而一致,边界较清楚,很少融合;②上皮样细胞大致同心圆状排列,胞质较红染;③中心区可见纤维素样坏死(非干酪样坏死);④外周围以较致密的网状纤维,进而胶原化并可透明变性;⑤胞质内偶见星状下体和(或)Schaumann小体(具有诊断提示意义);⑥免疫组化染色:上皮样细胞胞质内呈血管紧张素转化酶阳性。

(三)病理诊断①需先除外多种呈现结节病样肉芽肿的疾病(结核病、真菌感染等);②结合有关临床资料。

淋巴结梗死

(一)病因

①淋巴结内外血栓形成(继发于感染、血管炎、血凝性增强、栓塞、淋巴结活检手术等);②继发于淋巴瘤或转移癌;③不明(原发性)。

(二)病变①多发于浅淋巴结,突发性痛性肿大,可发热;②淋巴结部分性或全部凝固性坏死:与存活组织截然分界,坏死灶内尚见原有结构残存(浸银染色:显示原有结构框架);③坏死灶周围和结周淋巴组织内呈现急性、慢性炎症。

(三)病理诊断

1.呈现梗死性病变特点。注意与呈现坏死的其他淋巴结病变(结核病、组织细胞性坏死性淋巴结炎等)鉴别。

2.分析梗死原因①根据梗死灶内残影和梗死灶周围存活组织形态判断是否为恶性肿瘤(淋巴瘤抑或转移瘤);②检查结周组织内是否存在血管炎、血栓形成等。

淋巴结内上皮性包含物

1.常见异位组织的类型(举例)涎腺,甲状腺,胸腺,乳腺,子宫内膜,蜕膜,非特异性腺体,痣细胞巢等。

2.病变和病理诊断①识别各种异位组织的形态特点;②淋巴结内异位甲状腺:应与淋巴结转移性甲状腺癌鉴别。

霍奇金淋巴瘤

(一)临床要点

1.好发于青少年和中年人,结节硬化性霍奇金淋巴瘤多见于年轻女性,其余各型多见于男性。

2.主要原发于淋巴结,很少原发于结外部位。

3.起病时常表现为单一或一组淋巴结、尤其颈部淋巴结无痛性肿大。

4.随病情进展,肿瘤可累及结外,尤其脾脏。

5.少数患者(20%-30%,尤其疾病晚期),可出现发热、盗汗和体重减轻等全身症状(称为B症状),提示预后较差。

(二)基本病变

1.肿瘤细胞为R-S细胞及其变型①典型R-S细胞为双核细胞;②变型瘤细胞包括单核R-S细胞(H细胞)、腔隙型R-S细胞、淋巴组织细胞型(L/H)细胞(或称爆米花细胞)和多形性R-S细胞。

2.背景病变小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组织细胞/泡沫细胞(可形成肉芽肿)、浆细胞、中性粒细胞和成纤维细胞等,坏死、纤维化。

3.分类及其病理特点和预后意义

⑴结节性淋巴细胞为主型霍奇金淋巴瘤(NLPHL):少见(约占HL的5%),多发于中青年。由许多境界不清的结节组成,结节内有三种成分,即L/H细胞、小淋巴细胞和上皮样组织细胞。L/H细胞免疫表型:LCA+、CD20+、EMA+/-、CD15-、CD30-/+。小淋巴细胞大多为B细胞,少数为T细胞,CD57+T细胞常围绕在L/H细胞周围。上皮样细胞散在或成簇分布于结节内。患者病变较局限、病期较早(多为I、II期),常无B症状,预后较好。

⑵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classicalHL):包括结节硬化型、富于淋巴细胞型、混合细胞型和淋巴细胞削减型。肿瘤细胞的免疫表型均为:LCA-、CD20-、EMA-、CD15+/-、CD30+。

1)结节硬化型霍奇金淋巴瘤(NSHL):约占HL的60%,双折光性胶原纤维束将肿瘤分隔成大小不等的结节。肿瘤细胞以腔隙性R-S细胞为主。依据结节内肿瘤细胞的多少分为1级(NS1)和2级(NS2)。好发于年轻女性,常累及纵隔。预后相对较好,NS2预后比NS1差。

2)富于淋巴细胞型霍奇金淋巴瘤(LRHL):少见,呈弥漫性生长,在大量小淋巴细胞中散布少量典型R-S细胞,病变内有数量不等的上皮样细胞和混有少量嗜酸性粒细胞或浆细胞。预后相对较好。

3)混合细胞型霍奇金淋巴瘤(MCHL):较常见,约占所有HL的25%,典型R-S细胞和H细胞散布于由小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组织细胞、浆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组成的多形性背景中,伴不规则纤细的纤维化。预后一般。

4)淋巴细胞削减型霍奇金淋巴瘤(LDHL):最少见,好发于老年人。肿瘤细胞多为典型的R-S细胞和多形性R-S细胞,肉瘤样图像,可有广泛性纤维化和坏死,反应性炎症细胞明显减少。预后差。

4.诊断和鉴别诊断

⑴NLPHL:生发中心进行性转化(PTGC)、淋巴结反应性增生、滤泡性淋巴瘤、富于T细胞和组织细胞的B细胞淋巴瘤等。

⑵LRHL:NLPHL、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小淋巴细胞性淋巴瘤、MCHL、传染性单核细胞增生症或病毒性淋巴结炎、富于T细胞的大B细胞淋巴瘤等。

⑶NSHL:LDHL、某些非霍奇金淋巴瘤(NHL)、转移性癌或恶性黑色素瘤、胸腺瘤和生殖细胞瘤。

⑷MCHL:病毒性淋巴结炎、嗜酸性淋巴结炎、慢性肉芽肿性炎和某些T细胞淋巴瘤。

⑸LDHL: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软组织肉瘤。

5.临床分期(也用于非霍奇金淋巴瘤)

⑴I期:病变累及一个区域的淋巴结(I),或累及淋巴结以外的一个器官或部位(Ie)。

⑵II期:病变累及膈肌一侧的两个或更多区域淋巴结(II),或累及一个区域以上淋巴结伴有淋巴结以外一个器官或部位(IIe)。

⑶III期:病变累及膈肌两侧的淋巴结区域(III),或伴有淋巴结以外一个器官或部位受累(IIIe),或伴脾脏受累(IIIs),或上述淋巴结外两处同时受累(IIIs+e)。

III1期:病变限于上腹部淋巴结,III2期限于下腹部淋巴结。

⑷IV期:淋巴结外器官或部位弥漫性或播散性受侵犯,累及脾脏以外一个或多个器官(肝、骨髓、肺和皮肤)伴或不伴淋巴结累及;或孤立性累及淋巴结外器官或部位,但伴远隔部位淋巴结受累及。

非霍奇金淋巴瘤

一、B细胞淋巴瘤

B淋巴细胞的瘤细胞表达B细胞抗原(CD19、CD20、CD22),免疫球蛋白重链(IgH)和轻链(IgL)基因重排。

(一)WHO()分类

(二)前体B细胞淋巴母细胞性白血病/淋巴瘤(B-LBL/L)

好发于儿童,男性多见。瘤细胞稍大于小淋巴细胞,弥漫排列,其间散布有吞噬核碎屑的巨噬细胞,呈“星空”样。免疫表型:TdT+、CD10+/-、CD99+。

(三)B细胞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小淋巴细胞性淋巴瘤(B-CLL/SLL)

好发于老年男性,肿瘤侵犯骨髓和周围血液,伴或不伴有淋巴结受累及。肿瘤由弥漫性小淋巴细胞组成,其间存在一些由幼淋巴细胞和副免疫母细胞组成的增殖中心。免疫表型:CD5+、CD23+、CD10-;12号染色体三联体。

(四)浆细胞骨髓瘤

(五)结外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黏膜相关淋巴组织型(MALT-MZL)好发于成人,女性稍多,最常见位于胃,其他部位包括小肠、肺、眼眶、腮腺和甲状腺等,常有幽门螺杆菌胃炎史或自体免疫性疾病。肿瘤由边缘区B细胞/单核细胞样B细胞、小淋巴细胞和浆细胞组成,瘤细胞可侵入反应性滤泡(滤泡植入)和腺体内(淋巴上皮病变)。免疫表型:IgM+、IgD-、CD5-、CD10-、CD23-。部分病例呈现t(11;18),无Bcl-1或Bcl-2基因重排。

(六)套细胞淋巴瘤(MCL)好发于老年男性,除累及淋巴结外,还可累及脾、口咽环、骨髓、周围血液和胃肠道(淋巴瘤样息肉病)。肿瘤由一致的小至中等大淋巴细胞组成,缺乏转化的大细胞(中心母细胞或免疫母细胞);瘤细胞间常散布一些无吞噬活性的上皮样细胞。小血管壁可有玻璃样物沉积。免疫表型:IgM+、IgD+、CD5+、CD23-、CD10-、cyclinD1+。约2/3病例染色体异位t(11;14),Bcl-1基因重排。

(七)滤泡性淋巴瘤(FL)好发于中老年。由中心细胞和中心母细胞组成肿瘤性滤泡。依据滤泡的多少克分为滤泡为主(滤泡75%)、滤泡与弥漫混合(滤泡25%-75%)和弥漫为主(滤泡25%);依据滤泡内的中心母细胞数量(cb)又可分成1级(0-5cb/HPF)、2级(6-15cb/HPF)和3级(15cb/HPF)。免疫表型:CD5-、CD10+、CD23-/+、Bcl-2+。

(八)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最常见,好发于中老年人。瘤细胞大,弥漫分布:分为:①中心母细胞性;②免疫母细胞性;③富于T细胞和组织细胞性;④间变性大B细胞;⑤淋巴瘤样肉芽肿型;⑥浆母细胞性。肿瘤最常位于淋巴结,也可位于结外(胃肠道、口咽环、骨、脾、中枢神经系统和生殖系统等)。免疫表型:CD5-/+、CD10-/+、Bcl-2+/-、Bcl-6+/-,Ig基因重排。临床上,DLBCL有三个亚型:①纵隔(胸腺)大B细胞淋巴瘤;②血管内大B细胞淋巴瘤;③原发性渗出性淋巴瘤。

(九)伯基特淋巴瘤好发于儿童,常位于结外(如颅骨、肾、卵巢和胃肠道),与EB病毒感染关系密切。瘤细胞中等大,有多个小核仁,胞质中等量、嗜碱性,弥漫或黏附性生长,吞噬核碎屑的巨噬细胞散布在瘤细胞之间并形成“星空”样。免疫表型:IgM+、CD5-、CD10+、CD23-、Ki-67(MIB-1)+(几乎%)。大多数病例呈现t(8;14)/EBER1/2+。

二、T细胞淋巴瘤

T淋巴细胞瘤的瘤细胞表达T细胞抗原(CD3、CD5、CD45RO、CD4或CD8),T细胞受体(TCR)基因重排。NK细胞淋巴瘤也包括在T细胞淋巴瘤大类中,NK瘤细胞表达CD2、CD16、CD56和CD57,不表达CD3,无TCR基因重排。

(一)WHO()分类

(二)前体T细胞淋巴母细胞淋巴瘤/白血病(T-LBL/L)较常见,好发于儿童和青少年,男性居多。临床表现为纵隔(胸腺)迅速增大和周围淋巴结肿大。肿瘤的形态学与B-LBL/L相似,但为T细胞免疫表型,呈TdT+、CD99+。

(三)NK/T细胞淋巴瘤(鼻型)好发于男性成人,最常见于面部中线(鼻和腭部),也可位于皮肤、睾丸、胃肠道和软组织。临床上表现为溃疡性破坏性病变。病变以侵犯血管和血管破坏性浸润为特征,由数量不等非典型小、中和大淋巴细胞组成,混有一些浆细胞、免疫母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组织细胞,常伴显著坏死。免疫表型:CD2+,CD56+,CD45RO+,CD3+,CD43+,CD16-,CD57-,EBER1/2+,细胞毒性标记(TIA-1、粒酶B等)阳性。

(四)蕈样霉菌病最常见的皮肤原发性,好发于中老年男性。临床上表现为多发性皮肤斑片、斑块和结节,伴瘙痒,病程可达数年,甚至数十年。肿瘤由不规则小淋巴细胞组成,核呈脑回状。瘤细胞常浸润表皮,形成Pautrier微脓肿。

(五)周围T细胞淋巴瘤(非特殊性)WHO()分类中将发生在淋巴结内T细胞淋巴瘤简化为三种类型,即①非特殊性;②血管免疫母细胞性;③CD30+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非特殊性周围T细胞淋巴瘤发生于中老年人,肿瘤由小、中至大淋巴细胞以不等数量混合而成,即过去的所谓多形性T细胞淋巴瘤。肿瘤内可有数量不等的嗜酸性粒细胞和上皮样组织细胞,小血管(高内皮)增生。肿瘤仅累及滤泡间副皮质区时,称为T区淋巴瘤;肿瘤内有许多成簇上皮样组织细胞时,称为淋巴上皮样细胞淋巴瘤(Lennert淋巴瘤)。

(六)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好发于老年男性。临床上表现为全身淋巴结肿大,伴发热、体重减轻、皮疹和多克隆性高γ球蛋白血症。淋巴结结构被高度富于血管和异常淋巴细胞的浸润所淹没。瘤细胞同非特殊性T细胞淋巴瘤,但常见较多透明T细胞,小静脉显著增生、分支状,管壁增厚或玻璃样变(PAS+)。滤泡和生发中心消失,但滤泡树突细胞(FDC)显著增多(CD21+,CD23+)。瘤细胞之间有数量不等浆细胞、浆母细胞、B免疫母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上皮样组织细胞。

(七)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LCL)好发于儿童和青少年,肿瘤最初沿淋巴窦生长,而后侵犯副皮质区,最后累及整个淋巴结。瘤细胞大,核大、奇形,黏附在一起,易误诊为转移性癌、恶性黑色素瘤或恶性组织细胞增生症。免疫表型:CD30+、LCA+/-、EMA+/-、ALK1+、细胞毒性标记(TIA-1、粒酶B等)阳性、CD15-、CK-、S-蛋白阴性。半数病例呈现t(2;5)。

白血病浸润

一、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一)急性淋巴母细胞性白血病(ALL)少见,好发于儿童和青少年,当骨髓中淋巴母细胞25%时,无论有无肿块都应诊断为ALL,其中B-ALL占85%,T-ALL占15%。形态特征和免疫表型见非霍奇金淋巴瘤。

(二)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CLL)较常见。B-CLL好发于老年男性,诊断标准为周围血中淋巴细胞绝对数10×/L,至少维持4周;骨髓中淋巴细胞30%。曾将B幼淋巴细胞性白血病(B-PLL)视为B-CLL的一个变型,但是由于B-PLL中的幼淋巴细胞55%、发病时即表现为脾肿大等,WHO新分类视其为独立类型。绝大多数T-CLL实际上由幼淋巴细胞组成。WHO只列T-PLL为独立类型,好发于中青年男性,周围血中淋巴细胞数高达×/L,其中80%-90%为幼淋巴细胞。

二、髓细胞性白血病

(一)急性非淋巴细胞新白血病(ANLL)分为七型:M1为急性原粒细胞白血病,未分化型;M2为急性原粒细胞白血病,部分分化型;M3为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M4为急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M5为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M6为急性红细胞白血病;M7为急性巨核细胞白血病。M1、M2和M3统称急性粒细胞(髓细胞)白血病(AML)。

(二)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由幼稚粒细胞,主要是中幼和晚幼粒细胞组成,好发于成年人,周围血白细胞数常高达(-)×/L,起病慢,临床上表现为疲劳、食欲减退、消瘦、盗汗、贫血、出血倾向和巨脾。在组织学切片中可见大量幼稚粒细胞,可找见嗜酸性幼稚粒细胞。免疫组化染色时,瘤细胞呈现CD15+、CD68+和MPO+可确诊为AML。

三、髓细胞肉瘤

或称粒细胞肉瘤,是幼稚粒细胞形成的实体性恶性肿瘤,常继发于AML或CML。好发于儿童和青少年。常累及扁骨和长骨、肝、脾、淋巴结、乳腺、胃肠道、皮肤、软组织等处。有些肿瘤切除后置于空气中可呈现浅绿色,称为绿色瘤。肿瘤由不同分化阶段的幼稚粒细胞组成,诊断标准同CML。

组织细胞和树突状细胞肿瘤

(一)WHO()分类

(二)组织细胞肉瘤很少见,由具有吞噬活性的肿瘤性组织细胞所构成的实体瘤。免疫表型:CD68+、LYS+、CD11c+、CD14+、B和T细胞标记阴性,无Ig和TCR重排。目前认为,所谓的“恶性组织细胞增生症”实际上是伴有噬血细胞综合征的淋巴瘤(例如NK/T细胞淋巴瘤、间变大细胞性淋巴瘤、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等)。真正的恶性组织细胞增生症可能与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是同一疾病。

(三)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Langerhanscellhistiocytosis,LCH)主要包括:①勒-雪(Letterer-Siwe)病;②汉-许-克(Hand-Schuller-Christian)病;③骨的嗜酸性肉芽肿。这三者属于同一疾病的不同过程或不同时期的表现,其临床表现、受累及器官的部位和范围不同,但各种类型LCH病理形态的特征皆为有朗格汉斯细胞浸润的肉芽肿,伴数量不等嗜酸性粒细胞(通常较显著)、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泡沫状巨噬细胞、多核巨细胞和成纤维细胞。朗格汉斯细胞表达CD1a和S-蛋白,电镜下胞质内存在特征性Birbeck颗粒。

(四)朗格汉斯细胞肉瘤(LCS)好发于男性,常累及多个系统,进展迅速。朗格汉斯细胞显著异型性,核分裂象多,病变背景中仍可见嗜酸性粒细胞和其他炎症细胞成分。免疫组化染色和电镜观察同LCH。

(五)交指样树突状细胞肉瘤/肿瘤(IDCS)罕见。肿瘤由梭形或多形性交指样树突状细胞组成。瘤细胞排列成片状、束状或旋涡状。免疫表型:S-蛋白+、CD68+、CD11a+、vim+。电镜下,瘤细胞表面有许多相互交错的长指状突起,与邻近瘤细胞呈镶嵌状排列,无桥粒,无Birbeck颗粒。

(六)滤泡树突状细胞肉瘤/肿瘤(FDCS)罕见。肿瘤由生发中心内的肿瘤性树突状细胞所组成,瘤细胞卵圆形或梭形,排列成片状、束状、席纹状或旋涡状。免疫表型:CD21+、CD35+和CD23+,S-蛋白和CD68偶尔弱阳性,CD1a、CD3、CD20阴性。

(七)树突状细胞肉瘤(非特殊性)不能归入上述类型的树突状细胞恶性肿瘤。

淋巴结转移瘤

(一)淋巴结转移瘤的病理学特点

1.恶性肿瘤中,主要是癌,尤其是恶性黑色素瘤常转移至局部淋巴结,肉瘤极少转移至淋巴结。

2.发生转移的淋巴结通常增大、质硬,转移性癌的切面为灰白色,恶性黑色素瘤可呈黑色。

3.转移瘤的瘤细胞成巢或单个地累及淋巴窦,最先出现在被膜下窦,然后出现皮质窦和髓窦,最后累及淋巴结实质。

4.转移性癌以腺癌常见,分化差的癌异型性较显著。

(二)淋巴结转移瘤原发部位的推测和证实

1.转移瘤常最先转移到区域淋巴结,如乳腺癌转移至同侧腋窝淋巴结。

2.远处淋巴结转移也有一定的规律,如肺癌常转移至右锁骨上淋巴结,而胃癌常转移至左锁骨上淋巴结。

3.原发灶隐匿的肿瘤有甲状腺癌、肾癌、前列腺癌、鼻咽癌和恶性黑色素瘤等。

4.依据转移瘤的形态特点(如透明细胞、小圆细胞、梭形细胞等)可推测和证实原发瘤和细胞产物(黏液、糖原)。5.依据特殊技术(如组织化学染色、免疫组化染色、电镜、分子生物学技术)推测和证实原发瘤。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