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血管淋巴管瘤是一种起源于脾脏的良性肿瘤,主要的组织病理成分为不规则非序性增生的血管和淋巴管。在国际肿瘤形态学编码中常见近似的名称为毛细血管淋巴管瘤、海绵状血管淋巴管瘤、血管淋巴管内皮瘤、囊状血管淋巴管瘤等。脾脏的肿瘤样病变在临床中多以继发性常见,例如血液系统的恶性肿瘤转移,或其他部位的上皮样癌变组织转移。原发性肿瘤少见,而脾血管淋巴管瘤更为罕见。病例资料
患者男性,45岁,因“反复左上腹隐痛4个月余”于年11月5医院。平素体健。患者4个多月前左上医院检查,彩超结果示脾脏多发肿物(最大者16mm),考虑血管瘤或感染灶。当时予以随诊观察。近1周前患者到本院复查,为求手术治疗而入院。
患者本院彩超示脾脏多发肿物(最大者18mm),考虑良性病变可能性大。因肿块较前有所增大,患者坚决要求手术切除病灶,进一步明确诊断。入院查AFP、CEA、CA19-9、CA12-5、CA24-2及PSA全阴性,血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血酯七项、血糖、血淀粉酶、心肌酶五项、凝血功能和肝炎指标未见异常。上腹CT平扫+增强提示:脾脏不大,其内可见多发结节状低密度影,大者大小约1.8cm×1.4cm,增强扫描病灶轻度强化,考虑良性病变可能性大(图1)。
经与患者及家属沟通取得同意后,遂于年11月10日行腹腔镜下脾切除术,术中见脾与周围组织部分黏连,表面见5个突起肿块,最大者约1.5cm,镜下触感韧,边界尚清。完整切除术后石蜡病理:脾大小9cm×7cm×3.5cm,肿块最大者1.6cm×1cm×0.8cm,最小者直径0.6cm,切面均匀灰白、灰褐,似海绵状,部分肿块切开见灰黄色胶冻样物。镜下见大小不一,壁厚薄不均的血管(内可见红细胞)和淋巴管(嗜伊红染样物)(图2)。免疫组化示:CD31、CD34、平滑肌肌动蛋白、D2-40局灶、间叶组织标志物均阳性,肌间线蛋白阴性。病理诊断:脾血管淋巴管瘤。术后患者恢复顺利,随访13个月,未见病灶复发。
节选自
邢健鹦,陈小菁,陈家诚,等.脾多发血管淋巴管瘤1例报告[J].临床肝胆病杂志,,33(8):-.
讨论内容欢迎您点击“阅读原文”查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